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29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361篇
理论方法论   171篇
综合类   2368篇
社会学   170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社科纵横》2018,(3):73-78
推原天地是传统国学理论致思万物、演绎事理的总要。观天察地体现着认知与人文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追求与体悟的交织。由观天察,逻辑地走向法天遵道。法天遵道,指效法天地法则,适应自然规律。法天遵道的理念,渐次固化为宗教般的心灵虔诚,产生出"敬天"、"谢天"、"乐天"的思想情怀。在这种情怀的主导下,国学理论主张保护资源,力图做到惜物而节用,好生而重命,爱护生物,维护生态,以贯彻宇宙大化流行的法则,弘发天地精神的神圣与尊严。在生态问题摆在人类面前的当今,重温天人合一、物我不二的古训,重新回到悲天悯人、体证生生的精神境界之中,对于恢复自然生态平衡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2.
923.
924.
先秦儒家的仁恕之道主要强调从己出发、推己及人、践行等,可为解决单位情感绝缘提供理论资源方法论启示和历史镜鉴。仁恕之道视域下解决单位情感绝缘问题,应注意反求诸己,思考根源;修己以敬,以身作则;己人相通,全面了解;立己达人,规范制度;以恕存心,增强合力。  相似文献   
925.
926.
船山哲学继承张载哲学有其内因外缘。船山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希冀开出一个形上学存有论世界,即“太和”世界,并对“太和”与“太虚”的意蕴作了分梳,对“道”、“太极”的形上学本体的根底是什么,如何存有作了多层面的追究。船山本体哲学,是对于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的彰显  相似文献   
927.
本文认为,对《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作为“文之枢纽”本义的把握,应与该著基本的理论体系对照互见。《原道》之“道”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自然之道”,即有其物必有其形,二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儒家政教之“道”。前者强调文学的感性形式存在,后者则赋予其以内容。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在总的归属上,属于儒家范畴。  相似文献   
928.
戒圆 《船山学刊》1994,(1):174-178
佛法中的唯识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因明则是论理学,戒律中有不少是伦理学或道德学,这里仅就佛教的道德观问题,特别是道德结构问题,就道德原则、道德范畴、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作些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929.
"师圣"和"师心"是<文心雕龙>的两个重要观点,这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实际上是统一于<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中的.无论是"师圣"还是"师心",都是对"道"的体认方式."师圣"与"师心"体现了对创作主体意义的重视,是创作主体的不同的创作取向."师圣"与"师心"的关系也是对文学继承和革新关系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930.
玄学是名教危机与道家复兴的产物。它的主题是名教与自然之辩,重点是辨析名教。几乎所有的玄学论辩都归本于此。当时形成三种基本思路:一、“名教出于自然”,二、“越名教而任自然”,三、“名教即自然”。这场论辩的充分展开,使儒与道两大传统思潮得到了历史性综合,为此后宋明理学把名教原理上升为“天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