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依据归因理论,旨在验证自我威胁的内部归因会引发消费者的内疚情绪,进而影响其自我改进类产品选择行为。实验一研究发现,当消费者对自我威胁进行内部归因时,更容易产生内疚情绪。实验二研究发现,消费者对自我威胁进行内部归因后,其产生的内疚情绪更容易激活自我改进动机,进而通过购买自我改进类产品实现补偿式消费;内疚和自我改进动机在自我威胁与自我改进类产品选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实验三进一步说明,凡是可以提高个体自身能力的产品都可以缓解因自我威胁引发的内疚情绪,无论该产品是否与自我威胁紧密相关。由此,企业应积极关注消费者经历自我威胁后产生的情绪性反应,根据消费者的情绪状态制定相关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自我提升的消费需求,缓解自我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2.
费显政  丁奕峰 《管理学报》2013,(7):1016-1023
考察了在商家提供热情、细致、周到,甚至是免费服务,而消费者最后没有购买的情境下,内疚情绪的诱发机制,以及这种情绪如何对消费者往后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感知动机对感知付出与消费者内疚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还表明,消费者内疚既可能带来消费者补偿,也可能导致消费者回避,这个过程受到了消费者理性评估和社会支持的调节。  相似文献   
33.
道德行为在动机上必须是有意识、有直觉、有伦理价值态度的行为,以保证行为的责任是出于道德;在行为本身上必须是应当的、自由的、情感性的、习惯性的行为,以保证行为责任的伦理性、必然性、确定性、方向性、一贯性,即保证行为的责任合乎道德;在行为结果上必须是受内疚和谴责的行为,以保证行为责任的落实,促使人们向善、行善。在纯粹的实证行为中,存在的只是“是”与“做”的关系。只有在有伦理意义的行为中,我们才遭遇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伦理行为实际上是物理事实之“是”与“做”同价值事实之“是”与“当做”两类关系的叠加,是理性与价值的张力。伦理学的特殊性就在于,排斥理性,倚重情感。责任源自内疚感,内疚感产生于一种“理性的倒算”。道德谴责是储藏在谴责者心中的恶者的内疚感的另一种表达。因为可能缺少理性的支撑,伦理行为属高风险性行为,且注定多是悲剧性的。也因此,人们常给悲剧性、壮烈性的伦理行为以极高评价。  相似文献   
34.
丁金栋 《今日南国》2014,(12):22-22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笔者参加了雷锋的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笔者遇到了雷锋所在部队的沈阳军区工程兵主任王良太将军,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战场上从没流过泪,在追悼会上动情地流下了泪水,他与雷锋的感情太深了。  相似文献   
35.
在关注道德情感对于品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理论探索中 ,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独树一帜。该理论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而且对德育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也极具启发。  相似文献   
36.
名家高论     
《金色年华》2014,(12):10-11
海蓝:幸福力包含3种能力:放下过去的能力,也就是不再因过去所受的伤痛感到怨恨、内疚、悔恨、悲伤;面对现实的能力,即面对挫折能够有效应对,不因困境而不知所措;享受当下的能力.即在生活的起伏中,能够随时品尝、收获快乐和充实。  相似文献   
37.
两性换位时代已经到来。当男人改掉了不回家的坏毛病,成了家庭"主夫"时,曾是家庭"主妇"的女人却开始越来越不爱回家了针对这样的妻子,我们有妙招——  相似文献   
38.
《人才瞭望》2009,(12):1-1
2009年10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的署名文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文章对教育改革提出四点要求。今年9月4日,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并在初二(5)班和学生坐在一起连上5节课.对当前中学教育进行调查研究。以下是他语重心长谈话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9.
  近年来频发的企业丑闻中,内部审计师为维护组织利益参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结果却对组织造成严重的潜在负面影响。内部审计师面临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决策困境与普通员工迥然不同,结合职业情景探讨其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成因和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的治理效率。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提出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决策困境,结合儒家伦理将此困境上升为“尽忠”还是“守义”的文化困境,进而提出双重认同对内部审计师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直接效应和联合效应。基于道德推脱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识别出双重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理性机制是道德推脱、感性机制是预期内疚。通过两阶段调研,收集212份调研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响应面分析和块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认同越高或职业认同越低,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倾向越高。当组织认同高于职业认同时,该倾向较高;双重认同差值越大,该倾向越高。当组织认同低于职业认同时,该倾向较低;双重认同差值越大,该倾向越低。当双重认同相等时,该倾向介于二者之间,且认同水平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倾向呈倒U形关系。双重认同的联合效应通过激发道德推脱和遏制预期内疚来推进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结合职业情景研究内部审计师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使社会心理学和商业伦理学在审计领域得到延展和深化;将具体的伦理困境上升到文化困境,有助于嫁接西方理论,发展解决中国现实伦理问题的本土化伦理理论;提出双路径模型,识别出双重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感性和理性机制,拓展了伦理决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