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70篇 |
免费 | 139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75篇 |
劳动科学 | 58篇 |
民族学 | 189篇 |
人才学 | 161篇 |
人口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1776篇 |
理论方法论 | 329篇 |
综合类 | 4664篇 |
社会学 | 865篇 |
统计学 | 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157篇 |
2022年 | 148篇 |
2021年 | 197篇 |
2020年 | 183篇 |
2019年 | 137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133篇 |
2016年 | 174篇 |
2015年 | 256篇 |
2014年 | 629篇 |
2013年 | 516篇 |
2012年 | 625篇 |
2011年 | 641篇 |
2010年 | 595篇 |
2009年 | 641篇 |
2008年 | 718篇 |
2007年 | 562篇 |
2006年 | 407篇 |
2005年 | 394篇 |
2004年 | 340篇 |
2003年 | 294篇 |
2002年 | 303篇 |
2001年 | 271篇 |
2000年 | 211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论文从心理学角度切入,提出20世纪上半段的现代文学中知识者形象有“集体性焦虑”的突出心理表现,从作品表现、作家自我表述、批评家感触等方面阐述,认为这种集体性焦虑与知识分子作为“边际人”或“过渡人”密切关联,指出对现代知识者形象的集体性焦虑的研究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2.
社会的急剧转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新时期的政府运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政府形象作为政府行政软资源,也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从政府转变维度出发,围绕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公众意识等方面对当前的政府形象建设做了一些探讨。
- 相似文献
153.
154.
清代部分自况性长篇小说为作为主人公的自况人物设置了一个对应形象,这一形象或以作者的亲友为原型,或由作者本人的某些经历和思想欲求生发。自况人物与对应形象之间或呈异构性或呈同构性或两者兼具,形成对比衬托和映照互补,有利于更鲜明地刻画人物,表现作者多层面的思想内涵和性格质素,并起到安排结构和组织故事的作用。这种创作特征反映了自况性长篇小说的某种艺术共性,体现出对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创造的新探索,显示了小说发展的新趋向,也折射出清代中后期文人对其所处社会与人生困境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5.
当前,面对企业高质量振兴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办公室人员必须清醒认识自身角色和责任,主动自我加压,积极迎难而上,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具体要做到增强"三种意识";练好"四个内功";树立"四种形象". 相似文献
156.
韩雪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6):151-156
《红楼梦》中的甄宝玉与贾宝玉思想个性先同后异,并最终彻底分化。小说中二者并置,互相映衬,意在表现离经叛道与回归仕途两种不同的人生模式和人生态度。甄、贾二玉性格由合而分的过程,是作者在世俗化与个性化之间徘徊游移并最终取舍的过程;二玉最终的性格分裂,也流露了作者创作心理的矛盾:他虽然最终令贾宝玉选择了出世之路,但在感情上又不能全然跳脱俗世的牵绊,因此让甄宝玉从贾宝玉身上分离出来,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二者相互补充,既可以写出仕途经济对一个人的荼毒和异化,又可以突出贾宝玉最终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相似文献
157.
五百年来中外学界一直用人文主义观点,把米开朗基罗在《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解读成人间英雄,将其画旨归结为歌颂人的创造和伟大。其实,米氏《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是对摩西的“烈火”、以赛亚的“长衫君王”和但以理的“银发圣父”等上帝原型的承续和再创,其画旨是表达人的悲郁无助和对神的伟大救恩的颂赞和呼求。 相似文献
158.
张静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124-126
高校图书馆主要的职责是给读者提供服务,服务过程中馆员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影响者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占60%以上,女性馆员的形象在一定程度而言代表着高校图书馆的形象,文章从女性馆员的仪表风度、谈吐举止、着装搭配等等几方面来探讨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159.
周宁的"跨文化形象学"系列研究立足于西方与非西方世界之间文化权力对比悬殊的前提预设,使其研究回避了中国形象在非西方世界被重新组装利用的可能。因此,其系列研究呈现为一个缜密的推导式论述结构,并对非西方世界进行了整体化的处理,其学理依据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在进入非西方世界时,带出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跨文化对话空间,混杂并置是文化间对话的基本风貌。中国形象跨文化流动的西方源点并不存在,其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图式也是非线型的。非西方世界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中国形象之间的互塑及其构成的过渡性空间的内在结构辨析,是跨文化研究不能忽视另一重要问题。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背后的问题不属于中国,它对中国语境而言不完全具有适切性。只有站在一种本土批判的立场上,对自己的思考本身进行"再魅"和对象化,使其避免与本土的某种权力结构达成无意识的共谋,探讨西方的中国形象才能成为我们深入思考中国问题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160.
社会危机的层出不穷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是全世界人民不得不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当前我国处在深刻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公共危机的出现容易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其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有效发挥,对于危机管理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