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作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辛弃疾的农业意识具有时代意义,他不仅对前朝的农本主义作了继承和发扬,而且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促进商业的发展,把商业运用到农业活动中。其农业思想主导下的经济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绩,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两税法集中体现了农商社会经济性质,实现了由重农抑商农本社会向重商轻农农商社会的转变,推动着唐后期社会向着农商社会发展.两税法之争实质上是农商社会农与商的社会地位之争.传统儒家崇农抑商治国理念日益落后腐朽,已经成为唐以后农商社会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设立农民丰收节,是新时期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对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它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它是对农业社会人们形成的优秀品德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它是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和再造,有利于具有各地特色的充满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新农村的建设。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地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对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乡村振兴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本"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和农业社会的基本底色,是中国传统"农业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命题,我们可以结合中华文化传统、古典文献和当今时代状况,从"农本之要""农政之道"和"治道之本"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探究,并结合时代发展对以"农本"为基础的中国农耕文明和传统农业社会进行现代思考,反思其不足与缺陷,汲取其生存发展智慧,以期获得对中国传统"农本"思想较为客观、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构建当今时代的新型"农本"。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 ,是历代开明君主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制定治国安邦政策的指导思想。朱元璋是民本思想的推行者 ,治国安邦强调以民为本 ,国强民富发展经济强调以农为本 ,这种统治策略使明王朝在其初期的统治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也更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江户前期熊泽蕃山的农本主义经济思想颇具时代特色,他提出一些有利于武士阶级生存发展的经济学说,理论基础是源于蕃山所受的儒家思想教育,也与当时社会因素息息相关。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但在当时也代表武士的阶级属性。为江户中后期的思想者对社会中现实问题产生更加缜密务实的思考,设立一个特殊的理论参照系,也对现今世界实行农业经济改革的国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农桑易知录》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时任湖南宝庆府知府的郑之侨所撰写。该书是清代前期广东的一部稀见综合性农书,也是广东当前发现较系统的农业书籍之一。该书具有浓厚的农本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劝课农桑、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重视农业工具的运用以及提倡“民本意识”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本意识是农业社会中统治理念和主流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两汉时期,为了强化农本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政府以农为本,对民间信仰文化进行一系列的引导和干预,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管理策略:一是以天子籍田仪式和农神祭拜之礼引导乡村社会重农务本;二是破除民间“淫祀”,维持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三是移风易俗,倡导“农为民本”的淳朴民风。  相似文献   
20.
张颖 《民族学刊》2022,13(1):32-38, 134
当代日本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及其显著成效,被公认为走在世界前列。由于我国前期相关研究的理论线索大多建立在西方经济理性基础上,所以结论也如出一辙。即将日本乡村振兴之功,归因于“改造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路径,并将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型范本。然而在人类学视域下,研究农民社会的问题,势必要涉及农民的总体气质与价值取向。从这一论点出发,重新检视当代日本乡村振兴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农”的文化认知与认同,才是日本乡建战略从“扶贫强国”转向“活化创生”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归因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视野,也能促使我们反求诸己,从“多元一体”的中国农本智慧出发,探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