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2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面对近几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实质性分析研究,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基层水利站所是该命脉的重要基石。在国家水利治理方式变化和税费改革的大背景下,基层水利站所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发展考验。为此,基层水利站所"各显神通",努力盘活资产,积极运用目标责任制、情感路线来提高水费收取率以及大力进行项目抓包,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水利站所的生存压力,却又远离了职能目标。要实现基层水利站所的良性运行,顺利推进农田水利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3.
1950年10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听取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汇报,不久,荆江分洪工程获得批准。11月下旬,根治淮河工程开始动工。本年,毛泽东对淮河治理先后作出四次批示,指出淮河治理要长远规划、科学治理。  相似文献   
5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功不可没,但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日益重视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5.
相锋  薛涛  孟辉 《职业》2011,(29):161-161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6.
辽宁省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设施严重老化,队伍管理严重滞后,水资源严重短缺。各级政府领导要以中央和省委改革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精神为指导,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农田水利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研究落实各项措施,形成合力加快建设。在争取中央专项补贴和地方财政长期稳定投入外,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要因地制宜,结合各地水资源分布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分类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体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管护,改善水环境。重点研究推广北方干旱地区适用的节水灌溉及沙漠化防治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必须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农户、集体、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维护与使用中的责任、地位和权利,完善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57.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对其认识必须提高到哲学层面,对其贯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水利工程具有两面性,要充分调动积极面,努力限制消极面,防止损害他人、遗患后代。要根据认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重新研究评价、总结反思过去的水利建设,正确把握现在和未来。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把握水的同一性和循环转化规律、社会属性和经济规律以及生态规律,按规律办事,科学治水、管水、用水;要把保护水质置于重要的地位;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着力培养水利人才。农田水利改革发展必须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规划,工程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结合、统筹发展,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灌区当成农田水利建设追求的重大目标。现代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应当互相学习和吸纳其中适用的先进技术,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8.
陈清浩 《源流》2011,(5):25-27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主题聚焦水利。广东如何贯彻一号文件精神?广东水利建设如何补齐"短板",加大建设力度?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就此接受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59.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保证。税费改革后,"两工"制度取消,国家着手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农田水利建设却出现了过于依赖国家,农民参与不够等新问题。农田水利是一个系统,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定位农田水利的性质,农田水利是准公共品,不能盲目市场化,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强化乡镇水利服务中心的管理职能,设立水利补贴,用来资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以村组为单位统一进行。  相似文献   
60.
随着农户分化的演进,建立在个体同质化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型农田水利自治日益式微,与分化格局相适应的"有机团结"型自治亟需跟进。基于"结构-过程-功能"范式构建了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与农田水利自治分析框架,并采用案例分析揭示了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观念多元化、精英能人等关键群体的涌现以及决策主体的缩减,其从变异、选择与遗传三个层面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改变了农户群体的规则感知与策略行为,并最终对农田水利自治效能产生影响。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顺势推动乡村社会的观念进步,引导精英能人成为农田水利规则变革的带头人,创新水务决策模式,是推动农田水利自治迈向"有机团结"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