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6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01篇 |
劳动科学 | 142篇 |
民族学 | 14篇 |
人才学 | 54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850篇 |
理论方法论 | 125篇 |
综合类 | 1655篇 |
社会学 | 128篇 |
统计学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73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233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199篇 |
2010年 | 199篇 |
2009年 | 245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201篇 |
2005年 | 185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关于我国居住权立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有的物权制度的体系框架具备用益物权的适应机制,这使居住权在我国立法中具有可行性。应对我国居住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居住权的取得方式,居住权的消灭,居住权的效力予以设计。 相似文献
82.
胡志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7):100-102
善意取得制度本身的缺陷无法充分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其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功能不如公示公信原则周密。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均坚持物权变动须经公示,且物权公示具有公信力,而这在保护第三人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之间无法相互代替。他们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物权行为理论的区分原则和抽象原则为物权变动的公示以及公示的公信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应以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基础,以公示公信只得为原则,以善意取得制度为补充构建我国物权法的第三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83.
《公司法》第十六条不是《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强制性规定",其只具有拘束公司内部行为的效力,而不具有拘束公司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的效力。根据利益衡量原则,公司违反了该条规定对外担保,担保合同应为有效;但为了保护公司中小股东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公司相关人员应当依据公司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符合条件的情形下,公司其他债权人还可以行使撤销权。 相似文献
84.
85.
对于转型社会的发展来说,制度创新与政治稳定是两个基本要素,并形成“双向联动结构”共同作用社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发展中国家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并提出了发展模型的构建,借以考察分析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的道路选择,提出了中国的改革是一种准“强制性制度创新———自主性政治稳定”型的综合“革命”。 相似文献
86.
洛克的自然权利说、黑格尔的意志说、庞德的社会学说、波斯纳的经济说等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揭示物权正当性的哲学基础,要正确全面理解物权正当性的内涵,应当从权利主体要求的有效性、权利来源的权威性、权利主体自由的重要性、权利和利益的相关性、权利的道德性以及权利的效率性等方面综合考察.实现物权的正当性,应当将应然的物权法定化(正当化),物权法定原则对实现物权正当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物权法定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物权正当化的进一步实现.我们应坚持物权法原则定的同时,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法,在法定物权不能满足正当性要求时,应当及时对法律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87.
於贤淑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
自首分为一般自首与准自首,二者虽然同属我国刑法规定的自首范畴,却有着明显的界限与认定标准.认定自首的基本路径是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一般自首还是准自首,从成立条件不同、本质特征不同、主体不同、法律要求不同四个方面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一般自首与准自首的认定界限.在正确区分一般自首与准自首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情况和立法精神,从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已的罪行两个构成要件探讨一般自首在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从准自首的主体范围、供述的内容性质探讨准自首在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88.
张康林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0(5):710-714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概念及其区分理论的涵义、价值、理论基础,应当予以反思:物权契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处分行为,它与处分行为在概念、价值取向上均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因此,应当对“臃肿”的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区分理论进行“消肿”“减压”,废弃物权契约这一无用的“盲肠”与“蛇足”,从而对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区分理论获得正本清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89.
90.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中重要的一环,能够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防范单个银行风险,从而避免造成整个银行业的恐慌。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在隐性担保的逐渐削弱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下逐渐增大。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角度看来,其目前最重要的风险防范手段---隐性担保使得商业银行存在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很多弊端,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时机已经成熟,最后从强制性保险、差额保险费率、合理赔付限额三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