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13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因“马嘉理案”,郭嵩焘被清廷作为首任驻外大使派往英国;在出使期间郭嵩焘与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等人进行了大量的交流,通过交往他对当时日本国内改革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2.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巴蜀人才辈出,就有“人文之盛,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外侮不断,泱泱大国,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卒”,以笔作刀枪,谱写了一曲曲凛然激烈的壮歌和一篇篇义薄云天的散文。这些作品是巴蜀近代革命风云的镜子,是爱国爱民的策论,是山水人物的画卷,是社会人生哲理的揭示,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充分展现了近代巴蜀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貌,以及“巴蜀人文天下盛”的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43.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盛唐时期重要的文章家之一.其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李白的生活与思想;艺术上受庄子散文、纵横家言论、屈原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的影响,以诗为文,张扬个性,骈散兼行,铺排夸饰,风格清雄奔放,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44.
学界一般认为道教始于东汉,然而考诸文献,笔者认为当以战国为道教产生时期。故知巴蜀道教源远流长,其文献亦极为丰富。最早见于史籍的方仙道士苌弘系蜀人,及早期流传巴蜀的黄老道,其文献均值得研究。自西汉以降的巴蜀道家经典注疏,自属道教文献之列。唐宋时期,巴蜀道教鼎盛,史传、教理、丹法、斋醮皆备,蔚为大观,为道教史研究不可或缺。雕版印刷始自巴蜀,有大量经版流传至今,价值可观。以《道藏辑要》为代表的丛书刊刻,亦当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45.
文章综述性地介绍了在四川省首届蜀学研讨会上,各位学者关于蜀学称谓、研究对象以及蜀学与巴蜀文化关系等问题的观点,并对他们所提交的论文作了分门别类的评述。  相似文献   
46.
袍哥是巴蜀近现代社会失序的产物,它分为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这对巴蜀近现代社会以及巴蜀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反映巴蜀独特地域民风、民情的一些巴蜀影视剧对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在巴蜀近现代社会的情状都有独特表现;该类影视剧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袍哥语言的独特表达,都充分展示了盛行于巴蜀近现代社会独特的袍哥文化。本文主要以袍哥题材的巴蜀影视剧为对象,对清水袍哥、浑水袍哥所展示的袍哥文化给予探究。  相似文献   
47.
巴蜀地区是一个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相对封闭、稳定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公元3~6世纪,巴蜀地区的史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私家撰史上。从总体上看,当时巴蜀史学的基本状况是私强官弱,即主要以私人撰述为主,官方史学明显衰微,成绩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48.
“四川方言”应当改称为“巴蜀方言”。“巴蜀方言”这一称谓既反应了古巴方言和古蜀方言的历史承传性,又反应了巴、蜀两地传统地缘、人文关系。巴蜀方言重庆话是重庆直辖市的代表方言,其语音特点非常鲜明。本文以重庆城区话为对象,考察重庆话主要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49.
刘沅是清代巴蜀地区的重要学者,毕生致力于构建以易学为核心、 以儒学为本宗、 儒释道相互融通的恢弘学术体系,易学与道教的思想文化会通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沅敏锐地洞悉到"穷理尽性"是贯通儒道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他以《周易》为津梁,通过"先后天之心""取坎填离"和"存心养性""存神养气"两组概念的对比分析,研究儒道之间的互动、融合,推动了易道会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0.
巴蜀地处盆地,四面环山,但巴蜀先民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努力开拓,冲破自然的束缚,向外发展.这种态度深深积淀在巴蜀人心底,逐渐形成了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明末巴蜀学者来知德不臣服和恪守权威、传统,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格去其物欲"以及"文能载道,何害于文"的美学观点,以正人心和世风.这正是勇于开拓创新的巴蜀文化精神在来知德美学思想中的折射,也是巴蜀美学精神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