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3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177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84篇
理论方法论   112篇
综合类   1693篇
社会学   100篇
统计学   14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犯罪的修改为线索,依托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单纯地加重法定刑并不是应对风险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充分命题。只有在体系的观念下对其进行反思,才能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现代化挑战。  相似文献   
72.
群体性事件的范畴在理论上尚无定论,对于群体性事件应当根据行为实施的逻辑顺序加以界定。群体性事件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对于群体性事件,刑法必须作出抉择,但不能一律用刑法加以处置。应当在明确群体性事件刑法适用原则的基础上,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为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提供可选择的应对策略,保障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73.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自2011年5月1日起实施。本次刑法修正案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力度之大,均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修正案在刑罚结构调整、刑罚执行制度完善、死刑适用限制和民生权益保障等问题上,充分贯彻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使刑法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明显提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鉴于此,本刊特邀请九位刑法学者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内容进行全面地研讨。  相似文献   
74.
在当代中国,拓展职业安全权的法益涵摄范围和强化保障力度,是劳动法学研究和劳动法制建设面临的双重任务.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全是职业安全权的法益诉求.从发展趋势来看.健康安全法益不应仅局限于身体健康的物质性法益层面,应合理拓展至心理健康之精神法益层面,但这种拓展应划定一个基本的界限以克减负面影响.强化职业安全权的法律保障需要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即准确判定劳动关系,突出保障机制的预防功能,合理解决责任竞合问题.在职业安全权的法律保障机制中,刑法保障机制能够发挥预防和惩戒严重侵犯职业安全权犯罪行为的制度功能.中国的刑事立法为保障职业安全权作出了很多努力,先后确立、修改、增设了相关罪名,但现有立法仍有继续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75.
我国刑法采取传统性别模式评价性侵犯罪,在应对新型性侵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通过对刑法法意和性权益保护方式的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单一性别模式,强奸罪立法规定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法益保护、犯罪行为方式、犯罪主体对象划定、涉性犯罪的概念位阶等的规定不周延,以及罪名体系不统一方面。强奸罪的立法完善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取消强奸罪的性别限制;扩大强奸罪行为方式;强调对不同性别人群的性权利予以同等保护,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性侵犯罪行为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76.
"深度伪造"是生成对抗神经网络(GANs)对视听数据进行相应比例的交互,自我对抗、自我优化的智能技术。其能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制造、传播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在虚假信息的类型认定、算法传播的次数规定、主观明知的情形界定、GANs抓取视听数据的行为定性四个方面存在扩张化刑事治理风险。为限制此类风险的扩张,司法者应当以法益关联性区分看待"深度伪造"的违法犯罪信息,去除算法的自动化传播次数,将"深度伪造"的主观明知情形限定为直接故意,并对GANs自动抓取非身份认证信息数据的行为作无罪化处理,以契合"深度伪造"刑法规制的限制性理念和一体化规制模式。  相似文献   
77.
网络暴力行为因具有群体性、煽动性、欺凌性等特征而与传统暴力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且会带来相对更大的人身财产危害。为了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国家网信办在2019年12月颁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强调对网络暴力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刑法中有侮辱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等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因是以传统暴力行为方式为规制对象而与网络暴力的行为特征并不兼容,在实践中难以用来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为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现象和实现对网络犯罪治理的"科学立法",应将网络暴力现象纳入相关法律治理体系中予以立体化的现代化治理,包括在刑法上将那些难以归入现有犯罪规定中的网络暴力行为,增设为网络暴力罪,以解决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的刑事违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78.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习惯说法并不妥当,它意味着诸法都有,没有分开而已;民法之说则似是而非,模糊了民法与刑法的区别,也模糊了古今与中西法律的基本区别.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法律作为维护家天下统治秩序的工具,核心是一个"刑"字,是泛化的刑罚.它无所谓民事与刑事的区分,只有事之大小、刑之轻重,故与民法无关,也不等同于刑法,勉强可视为一种片面的刑法.实际上,中国古代社会无从产生民法,民间社会关系与纠纷概由律及礼、俗调节.  相似文献   
79.
过错与因果关系共同作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并非彼此间毫无联系,过错对于因果关系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侵权人、受害人、第三人的过错均影响到因果关系判断,但过错并非在因果关系判断中独立发挥作用,过错须和原因力结合在一起确定侵权责任范围,这样才能更接近公平.  相似文献   
80.
侵权法中的机会丧失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会丧失理论即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导致受害人获得利益或避免损害的机会丧失时,加害人应对此种机会的丧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学说。它是对传统侵权法理论的修正和补充,并对损害、因果关系等侵权构成要件的传统学说造成了一定冲击。该理论在英美法系国家以及德国、法国等国的司法实践中多有运用,但关于其适用及其适用范围尚存诸多争议。我国机会丧失案件并不少见,但却没有采纳机会丧失理论。本文在介绍机会丧失理论的内涵及各国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它在侵权法上适用的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主要争议,并提出可供我国司法实践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