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37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城里乡下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猪牛的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  相似文献   
12.
以太行山文书中清朝和民国时期两种典型“刘二姐”唱本为例,分别考释了两种版本的历史年代信息.大量相关地方文化资料表明,“刘二姐现象”具有从明中叶到现代的历史悠久性、从南方到北方大面积流行的地域广泛性及其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典型性,“刘二姐现象”具有历史文化标本意义及其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首次提出太行山文书中的“刘二姐现象”这一独特历史文化概念,阐释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风行一时,进入新世纪仍然热度不减,聊城作家刘凤起出版于2009年的长篇小说《手杖》值得关注。该作品在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出作者对官场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在具备同类题材作品共性的同时,因其特定的生活体验、地域文化和创作技法呈现出自身的思想特色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初唐诗人刘希夷在诗歌意境的创造和意象的选取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他的诗歌在初唐盛唐却"不为时重"。其原因主要缘于其漫游"处江湖之远";不愿仕武朝;诗歌充满了"异调"色彩;当时科举制度黑暗等。  相似文献   
15.
阐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平事迹至今不详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剖析以人废言的弊端,以张国光先生风范向刘世德先生进言,就马成生先生《杭州与水浒》提出不同看法,驳斥应守岩先生对耐庵故里——江苏兴化的诬蔑,呼吁海内外学人让施耐庵归真反璞。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当中,刘姥姥是着墨不多的小人物之一。由于其身份和地位特殊,再加上三进的经历,使其成为了贾家兴衰的见证者。从整部小说来看,刘姥姥是乐观进取的老农妇,她人生阅历丰富,公关能力高超。通过一进荣国府使其摆脱了生活困境,二进荣国府通过天真、滑稽、幽默的语言和行为获得了贾府上下的喜爱,三进荣国府做出了见义勇为的侠义举动。  相似文献   
17.
张明 《兰州学刊》2008,(11):212-214,175
刘孝标是以整体观来注释《世说新语》的,其整体观体现在刘孝标对所引文献作者的处理上,也体现在刘注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刘注本身来解决上,还体现在刘注的“已见”、“别见”以及人物小传的给出上。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深信:再华丽精致的导语,也不如刘伯承、陈毅、叶剑英与李先念这些名字掷地有声……策划人小语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绕不过叶剑英、刘伯承、陈毅与李先念这些光辉的名字。我们走近这些开国元  相似文献   
19.
《清诗精华录》是钱仲联先生晚年精心选注的一部清诗总集,幸得刘衍文先生评点。评点中又尽显两家清诗观的不同。本文着重介绍的刘先生重鉴赏、重清中叶诗的方家之见,较陈衍、汪辟疆的相关论述为细,而与钱锺书为近。五家皆为清诗研究的前辈大家。  相似文献   
20.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从南进目的地和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还是进攻方式的大胆构思和战略部署的统筹协调来看都堪称"神来之笔"。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牵制了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部署;不仅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而且成为整个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