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49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64篇 |
劳动科学 | 26篇 |
民族学 | 68篇 |
人才学 | 309篇 |
人口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1028篇 |
理论方法论 | 185篇 |
综合类 | 2567篇 |
社会学 | 417篇 |
统计学 | 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224篇 |
2013年 | 247篇 |
2012年 | 259篇 |
2011年 | 356篇 |
2010年 | 330篇 |
2009年 | 410篇 |
2008年 | 482篇 |
2007年 | 319篇 |
2006年 | 228篇 |
2005年 | 240篇 |
2004年 | 236篇 |
2003年 | 249篇 |
2002年 | 271篇 |
2001年 | 242篇 |
2000年 | 218篇 |
1999年 | 112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6)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92.
刘少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73-77
人的本质性特点就是无论在哪方面都可以具有无限创造性,历经漫长岁月创造了璀璨的人类文明。创造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根植于人的个性化心智结构。大众的个性张扬构成了富有创造性活力的多元化、多样化社会。创造出合适的教育模式和能让孩子们身心健康自由成长的环境,并将其无限可能的潜质转变为现实的创造性能力,这就是我们素质教育的着眼点与实质。 相似文献
93.
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需要不断回应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需要人们从历史的视角、现实的视角、比较的视角,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在。要从效率与公平的对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现实性目标与历史性目标的结合中全面把握治理效能的内在要义。通过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双向互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的内在结合,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4.
范昆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122-124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一直是制约高校科研发展 ,造成高校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节的一道难题。应利用优势 ,创造条件 ,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有效途径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95.
廖颖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21,(4):91-97
赣南采茶戏"勾筒"是赣南客家人的文化创造,见证了赣南客家族群的生活、历史和时代更迭,又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遭受冷遇.为让这种优秀传统文化重获新生并得到传承和弘扬,应积极而深入地开展文化寻根以推动叙事文本的重塑;适时地将"勾筒"文化汇入到现代都市文化当中,以传统融入现代的思维推动其文化身份的蜕变,使其在城市文化发展中扩散影响... 相似文献
96.
97.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强盛不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文脉不断,主要在于儒家伦理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一直是其主导思想,它已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关注个体道德人格生成的儒家美德伦理又是其伦理的主体.儒家伦理不仅仅是一套理论,更是一种信仰系统和价值体系,所以它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曾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多个盛世的出现,至今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力.然而儒家伦理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只有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沃土,成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8.
《东岳论丛》2021,(1):82-88
东亚儒学与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密切相关。东亚儒学因经典诠释而存在、发展,并基于东亚儒者对儒家经典的诠释而逐步得以建构,形成一种跨时代、跨区域的儒学新形态。与中国传统经学不同,东亚儒学对儒家经典采取了一种区别于“解经学”注疏传统的创造性诠释态度,东亚儒者解经的关注点不是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证、字句训诂、语义解读,而是对经典意义的阐扬发挥,即在诠释的视域融合中开显经典的时代意义,让经典对着现在言说。就此而言,东亚儒者的经典解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诠释特点。东亚儒学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通过辩证调适东亚儒者对经典诠释所遭遇到的两种张力——存在于儒家价值理念的普遍性与在地化诠释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存在于东亚儒者的“政治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实现,其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的可能性,则系于东亚儒者对哲学诠释学“视域融合”原则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99.
100.
论文论述了量与质哲学范畴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面临的若干深层问题 ,指出了当代量质研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离开事物的层次性和量质规定的相对性、转化性去界定量质概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