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38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59篇
人才学   50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593篇
理论方法论   131篇
综合类   1433篇
社会学   201篇
统计学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51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整体检察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各级检察机关要把队伍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思想建设为根本,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保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关键,全面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检察队伍。  相似文献   
32.
20世纪80年代初,陈景河从福州大学地质专业毕业后,就职于福州地质科学研究所。1986年,他却主动要求调到福州上杭山区去搞地质勘探,为什么陈景河要由大城市向贫困山区倒流?原来,他魂牵梦萦的是如何开发上杭紫金山的那片金矿。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初俄国建立了其历史上第一个享有立法权的代表机构——国家杜马。宗教人士,作为与民众信仰有直接关系的阶层,当选杜马代表有其思想基础和现实条件,但他们受到了教会和政府的双重限制,有革命倾向的宗教人士基本上都通过选举法和各种行政措施被挡在塔夫丽达宫的大门之外。这说明沙皇政府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听话的国家杜马,试图将国家杜马纳入自己的权力之下。  相似文献   
34.
唐代尚史之风弥漫于文坛,造就了小说家特定的知识结构,从而赋予他们以突出的"史才";而许多唐代小说又多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密切相联,为能自由地抒情言志、寄寓褒贬,于是源于历史叙事传统的"春秋笔法"便成为唐代小说家重要的叙事谋略."春秋笔法"的内涵为:作者不作论断,而是将自己的主观褒贬暗寓于客观冷静的叙事之中;叙事隐晦深曲,讲究匣剑帏灯、旁敲侧击.此二法在唐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35.
随着朝代的变迁和时代的需要,辛弃疾悲慨清壮的雄风在清初词坛上张扬而起.以商丘为中心,包括汝阳、祥符、睢州等地在内的豫东地区的词人群体,对"稼轩风"在清初的回归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中国民族》2007,(3):29-29
《普洱茶》云南的一家普洱茶道馆里生活着三个女人,60岁的“普”是茶道馆的女主人;35岁的“洱”来茶道馆学习茶道。18岁的“茶”在此打工。三个女人似乎都对茶道馆的男茶艺师“风”有着不同的情感,三个女人的命运也从此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37.
38.
张双田 《南都学坛》2007,27(6):71-72
《孔子诗论》的发现,给我们提出了《诗经》中的"风诗"是"邦风"还是"国风"的命题。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诗经》中的"风诗"原本是"邦风",汉人为避汉高祖刘邦讳,将文献中的"邦"字改为"国"字,这是导致《诗经》中的"邦风"演变为"国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9.
刘红梅 《船山学刊》2006,(2):144-146
在唐诗中,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友情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诗人引梧桐为知己,也把知己比作梧桐,梧桐意象中含有知己之意;二是梧桐意象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友情与别情;三是“丝桐”是唐代诗人传递友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40.
戴冠青 《东南学术》2006,(2):135-142
21世纪以来短短数年间,文论界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话题和行动进行得特别频繁和热烈.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文论界迫切希望与世界接轨、迫切希望建构新的文论话语的热情和态势;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中国文论在全球化语境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焦虑情绪和突围构想.然而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对建设中国文论的自信心似乎没有增长反而有所衰减.究其原因是,我们一直找不到真正具有独创意义的逻辑起点,我们的当代文论建设许多还停留在构想之上,中国特有的求全责备的文化心态也导致中国文论难以有独到的理论建树.也许充分利用古典文论资源,梳理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艺批评的话语模式,或者扬长避短,发展东方人所擅长的感悟性文学批评,是一种有效的突围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