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25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242篇
理论方法论   63篇
综合类   427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胡适、罗隆基等人发起一场要求“人权”与“约法”的运动。学界一直以来大都视之为中国学人争“人权”的运动。然而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视野下,“人权”、“约法”本为其题中要义,其时中国学人相关诉求的背后,更是他们之于现代国家的理解和建构规划。在这一意义上,他们批判、重建国民性,亦是为现代国家准备相应的国民性基础。因此,这场“人权运动”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和现代国家公民自我确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到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系脉之中。  相似文献   
82.
作者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六大主要报纸的报道与记载为资料,生动再现了世纪之交纽约城的丑闻与轰动事件。展现了一幅镀金时代美国纽约的浮世绘:城市日新月异,豪门纸醉金迷;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堕落……作者提醒我们对这个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本文是其中的片断。  相似文献   
83.
“世纪初诗歌”概念的出现,使中国新诗进入到一个“过渡阶段”。而这种过渡性的产生,除了与“世纪初诗歌”本身的近距离和暂时性有关,关键还与其萌生了哪些艺术新质密切相关。因此,在正视这一概念之后,选取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理论述析,就成为研讨这一时期诗歌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接续以往历史和指向未来的方式为基本前提,主要研讨了这一阶段诗歌的四个热点话题,从而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填补这一阶段诗歌并不苍白的历史。  相似文献   
84.
从“二拍”的书名、序言、小引以及小说中的议论可以看出,尚奇是凌初小说理论的核心内容,凌初主张小说写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的新奇之事,反对写耳目之外的荒诞不经之事,凌濛初的尚奇观在小说批评史上极富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凌濛初认为“二拍”是一部奇书,“二拍”的新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题材的新奇,其次是情节的新奇,再次是观念的新奇。  相似文献   
85.
屈原《天问》“厥萌在初”以下四句二问,训释颇存歧见。本文根据闻一多的训释认为,它们与紧接着的二问四句均质询羲、娲神话传说,故此八句四问,在《天问》内自成段落。“厥荫在初”是指羲、娲“诞出”葫芦。人,系植物所“生”,是许多民族肇始神话的共识。  相似文献   
86.
李贺诗风宋末即有仿效者,至元初,谢翱、刘辰翁等提倡揄扬,促成了李贺诗风的影响扩大。宋末元初诗人对李贺的接受和学习,一是由于文学观念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宋末元初家国巨变的惨痛经历,让他们更能理解李贺,欣赏李贺。  相似文献   
87.
徐红 《船山学刊》2005,(3):59-62
君权神授观念的动摇使人们开始怀疑赵宋统治的合理性;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打击了华夏政权的大国气势,而宋王朝的妥协退让则使其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各阶层地位的变化和道德的沦丧,更加冲击了尚未安宁的社会秩序。于是,赵宋统治者从宋初开始,就着手进行价值观的重建,希望以此稳定其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88.
《重庆社会科学》2007,(9):F0002-F0002
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师范学院成立的抗战文学研究室,其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重庆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相似文献   
89.
隋唐长安城若干布局特点与初盛唐诗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震 《人文杂志》2002,(1):91-97
隋唐长安城的严整布局在中国都城制度史上是一个极大的变创。长安官员的早朝诗与寓直诗的风格与衙署官舍在皇城内的布局特点有关。这些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秩序性的要求和美感 ,与隋唐长安城的建筑风范相契合 ,成为初盛唐社会美的典范。《周易》乾卦理论是宇文恺设计长安城的重要理论依据 ,也是关陇集团、隋唐王朝的精神象征。对皇权的礼拜与寓直的谨肃是唐长安政治生活与长安城建筑格局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宇文恺利用长安城冈原与洼地交错的地貌布设风景区 ,这些都使初盛唐诗歌焕发出雄奇壮丽又清新优美的光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体现出长安文化与关陇集团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统一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90.
杨扬 《社会科学》2003,1(8):102-111
“五四”前 15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轫期。主要表现在 :新思潮的涌现 ,构成了新的学术研究的社会需求 ;在文学研究领域 ,小说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小说研究的发展 ;外来思想影响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研究 ;传统文学研究依然有名家名作产生 ;文学史研究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