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82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剩女"一词在网络上译法五花八门,通过分析发现各种译文都存在一定弊端。对于这种英语国家也存在的新现象,最简单恰当的译法就是归化译法。  相似文献   
102.
《聘礼》郑注“其相去也,公之使者七十步”,是指主国摈者五人加使者之介七人,其每两人间距皆为三丈六尺,合之约为七十步;又《聘礼》郑注“相人偶为敬”之“人偶”乃名词,“相人偶为敬”意为以佐嘉宾行礼为敬;虎贲本为周王之近卫队,后逐渐成为勇士的代称,与军队编制无关,其长虎贲氏也非高级职官;北大本《仪礼注疏》断《仪礼·丧服》郑注“则劬非慈母也”为一句,乃误从贾公彦之说;《汉书·艺文志》“今删其要”之“要”,当依《周礼》郑注解释为典册。  相似文献   
103.
薛天纬 《江淮论坛》2012,(1):143-148
李白《古风》(其一)将“圣代”拟为西周,又将诗歌在当代的振兴拟为“大雅”重现。圣代复元古,大雅振新声,这是李白对大唐盛世从诗歌(文学)与政治两方面的赞美与期待,亦诗之主旨所在。“我志在删述”,是李白欲效法孔子,对“圣代”诗歌加以总结性的整理加工,编成一部类似于“诗三百”的“圣代诗”、亦即当代的“大雅”以流传于后世。“获麟”意同“杀青”,表明“删述”之事完成。诗对扬、马赋持正面评价,“扬马激颓波”之“激”意为遏制。诗将建安以来诗歌演进的总体特征概括为“绮丽”,既是以“大雅”、以扬马赋为参照,更是以盛唐诗歌为参照,“清真”正是对“绮丽”的反正与批判。  相似文献   
104.
日语长句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翻译的复杂性及难度。本文论述了日语长句产生的原因、特点并进行了分析,对中日文语句进行了对比,阐述了日语长句的基本译法。  相似文献   
105.
今本《诗经.颂》中鲁、商二颂与周颂的不类,反映出《诗》的最终编订者的意图,由此拟测《诗》的最终编订者为孔子。以之考察孔子删诗的含义当是在前人编纂基础上剔除重复篇章并适当编序而成。孔子删诗说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6.
英汉翻译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极其复杂的语言转换现象。语言知识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还涉及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基本方法。翻译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两种语言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的基本方法可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使我们能更自觉、更灵活地处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提搞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7.
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是最为习见的三种外语教学法。这三种方法具有互不相同的特点、功能和弱点,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08.
英诗汉译,从最初的民族化译法,渐发展至自由化译法,再采用分别注重字数与顿数的译法,直至二者兼顾的译法,在这逾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的译者对英诗原作中的异经历了由陌生、质疑、排斥直至最终的接纳;蕴含于原作中的异在译作中得以释放,此间不可忘记的正是译家们所做的大胆尝试及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109.
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讨论和争议很长一段时间。一些语言学家和教师认为语法在课堂教学中无足轻重,可以忽略,但是另一些人指出语法是语言基础、必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语法的作用,探究语法教学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10.
"诗"在先秦历经"寺人之言""持人性情""抒情言志"等内涵变迁,司马迁所言"古者诗三千余篇"与孔子所言"诗三百"在内涵与外延上有一定差异。在《诗》的历时性流传与结集过程中,分离于乐官系统之外的国子教育已将其经典化为不同于歌、谣、谚且具有儆诫内涵的"德义之府"。周王官及大师对贵族诗作及采献之诗加以修正,包括韵律审定、语言雅化、内容改造等,形成了统一文本及各诸侯国之间赋诗应答的文化基础。孔子之前,不仅学在官府,典籍亦为史官专有,孔子不具"删诗"之客观条件,孔子对周文化极为推崇,也不具对《周颂》十去其九的主观意图。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组诗非孔子"删诗"之证,孔子仅校勘整理了通行《诗》本并据此授徒讲学,因此孔子"选诗"这一表达更为恰当。"孔子删诗"说的形成缘于汉儒对孔子文化地位的认同心理与自身传承经典文化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