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24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治理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先天劣势的山区民族乡村,选准最为适宜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才是根本。历史上竹木民艺器物成为广西融江流域民族文化的符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当地的主要财源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竹木民艺逐渐衰落。如今,古的习尚潮流重新回归,亲近自然美和追逐绿色生态,传统生态工艺又萌发了生机。要把民艺产品植入文化进行"活化"开发,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以新业态和模式引领八桂传统工艺文化的复兴和走向,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2.
历来对"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解释,往往强调了赋的讽谏功能,但忽略了赋在形式上的声调节奏。诗与赋其实都是通过悦耳的形式来陈述讽谏之义的,这才是"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全面涵义。汉赋依然重诵读,但同时受到稗官小说等口头伎艺的影响,逐渐散失了讽谏的功用,从而产生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分别。  相似文献   
63.
现在人也许难以看清楚现在,却能比古人更全面深入地看待历史.环顾全球,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由于科技的发达,西方文明得以雄霸当今世界.而支撑西方的科技的环境中,哲学是主要因素.那么,漫长的东方文化里有什么东西可以让它一直延续不断,是否会和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文章就中国和东方文化的哲学认识,判断中国文化里存在利于人类的未被正确认识的文明.  相似文献   
64.
刘熙载一生恪守着儒家信仰,特别重视人格修养。他在《艺概》中,把人品摆在了第一位,并明确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这一论诗范畴。他特别服膺陶渊明,认为“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本文试图通过刘熙载对陶渊明论说的分析,以窥其思想及他对人品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辽教坊组织设四部,其职司主要是在宫廷有重大节日庆典时进行包括杂剧在内的散乐演出.辽教坊散乐的表演与中原地区传统伎艺相类,同时又带有本民族的特征.教坊杂剧演出内容风格与宋教坊演出有很多相近之处,彼此因地域相近而相互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沈阳本山影视城的建设分析,总结论述了在现代匠艺手段下重现古典建筑意蕴的一些措施和手段,阐明了运用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来建造传统古典建筑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对其他相似类型的工程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势"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势"是一个联结形而上及形而下诸范畴的艺术哲学概念,势的逻辑起点在于情性,形式起点在于"机",转折关键也在于"机"。势的源头同于艺术之"艺",为种植意。势有刚柔两大系统。合于自然,或称为"自然之势"是势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68.
作者认为,苏轼注重主体情性充分自由的表达,主张创作的自然天成,提倡创作中重神轻形及尊重艺术规律,都与道家的返朴归真、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9.
民间传统文化是宝贵资源,能给艺术与设计的再创造提供大量的素材和养分,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本文以"糖话"品牌包装为例,尝试在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灵感,应用多元化的设计语言及理念来探寻现代设计方法,通过设计的途径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物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相似文献   
70.
李昌舒 《中州学刊》2022,(8):142-149
北宋在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科举制,科举制对于审美具有重要影响。北宋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儒家强调审美的济世功用,审美的功利主义思想占据主流。由于没有门第约束,为了实现移风易俗、兼济天下的理想,北宋士人必须通过道德自律,将自己树立为道德的权威。作为具有文-官双重身份的士人,他们都是能文之人,但需要在二者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在恪守官员职责的前提下游心于艺,因此,北宋审美具有重道、轻技的特点。在具体审美活动中,他们凭借高超的审美修养和创作能力,通过雅俗之辨将自己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维持自己社会精英的身份,同时,又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化俗为雅,即俗即雅,将日常生活和审美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