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80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265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363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我国民族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比较薄弱.在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在民族高校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十分必要.加强民族高校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有必要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科教育中公共卫生知识教育的渗透;加强公共卫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或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公共卫生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2.
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十七年诗歌"无疑是和"政治"具有密切关系的.然而,无论从研究的角度,还是反思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关系的分析都不宜作浅表化处理.而从政治文化的理论视点出发,从四个主要方面对"十七年诗歌"进行分析,其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在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前提下,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83.
电视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其必须追求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近年来,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运作和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部分电视媒体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社会利益缺失,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严重失衡.研究中,笔者发现多年来电视人和从事新闻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往往把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混为一谈,简单地对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作对立统一的分析,忽视了电视传媒在社会责任意识下所要追求的社会利益.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与社会利益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有明确的差别,电视传媒的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不存在简单的矛盾关系.电视传媒不同于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事业单位,它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笔者提出了应从两个层面来准确解读电视传媒社会利益的观点,并对电视传媒社会利益的缺失及其成因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电视传媒应如何去追求、实现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84.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构建目标应该是:在努力、自觉遵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创造型道德人格.要坚持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目标的层次化原则、价值取向的社会化原则、构建方法的实践性原则,并通过社会德育功能、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实现当代大学生应然道德人格构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5.
为了帮助用人单位更好地理解《劳动合同法》,本刊邀请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人力资源与咨询部法务中心以专题形式,就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管理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6.
观念决定了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解决问题,所以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的前提.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冲破传统体制和理念的束缚,进行观念创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我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建设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8.
理论界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争论已久,观点多样,如“生产资料论”“消费资料论”“生活资料论”“个人财产论”“股份制论”等,但是很少专题考察“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前提条件.廓清它是“什么样社会”里对“什么样的个人”的重建,是解决此问题的必要逻辑前提.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企业网络研究的经济学前提假定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本质特征是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主体生产活动的效率有影响。而要对此进行说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中关于个人和企业的基本前提假定是不适合的。本文指出网络研究可行的前提假定应该是个人的认知和企业的能力理论。  相似文献   
90.
孙鹏 《甘肃社会科学》2006,56(2):165-167
传统的"二层的民事法律行为论"仅以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为规制对象,将效果意思形成前的诸因素排斥在法律评价之外,不利于表意人保护并有违正义与衡平.加藤雅信教授的"三层的民事法律行为论"将民事法律行为归结为表示行为--效果意思--深层意思的三层构造,非常合理地确定了动机、前提事实、行为基础等深层意思内容对法律行为之影响力,不仅有效地克服了"二层的民事法律行为论"之理论缺陷,而且极大地发展了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论特别是意思表示瑕疵理论,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