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21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50篇
人才学   64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564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1528篇
社会学   274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社区秀     
《社区》2009,(4):F0002-F0002
春节前,许栋慈善基金会创办人许栋老先生专程从新加坡返回福州家乡为100个困难家庭和特困户发放逾万元人民币的迎春度岁慰问金和慰问品。2003年,许栋老先生出资创办了社区诊所,6年间,为社区困难家庭义诊3200人次。  相似文献   
82.
随着教育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校长职业发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从普通教师到引领学校健康发展的成熟校长需要经过四个阶段:职前预备期、适应期、称职期和成熟期。不同发展时期对校长具有不同的要求,校长只有顺应这些要求不断进取,才能成长为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校长。  相似文献   
83.
通过建立行域、知域、言域的语义框架,可以发现副词"也"的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意义都可以得到解释."也"表示委婉语气的用法也是通过引入一个社会规约的类同参照来减缓主观色彩,因而事态、认识或言语行为的出现显得合乎情理.三域之间存在着交叉,不同语义域也可能共用同一个形式.  相似文献   
84.
《当代老年》2011,(5):17-17
问:我父亲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工人,请问其退休待遇与普通退休工人待遇有何不同,能详细告知吗?  相似文献   
85.
驱邪纳福     
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相似文献   
86.
87.
在阐述"格物致知"思想时,二程提出了几对认识论范畴:"真知"是指把握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常知"则是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心知"与"深知"相当于今天的理性认识,阐明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区别以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实见"与"未见"分别相当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强调"实见"产生真知;"积累"与"贯通"说明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处理事物的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关系的过程。关于"知"与"行",他们认为知为行之先,有了知,则自然能行,所以知为先,行为后。二程对认识论范畴的论述,既体现思维的整体性和和谐性,又突出了系统性与思辨性。  相似文献   
88.
认为哲学解释学把法律解释学引向主观主义陷阱并严重破坏了法律的确定性,这个批评是从制度之维和认识论之维展开的。制度之维的批评从中国司法制度不够完善反推法律解释学决不能借鉴带有主观主义色彩的哲学解释学;认识论之维的批评主张哲学解释学所说的事情本身不足以区分合理与不合理的前见,因而不能使法律认识有效地避开主观主义陷阱。然而,哲学解释学的经典文献《真理与方法》的相关内容证明了事情表现构成了前见合理与否的判准和法律认识的“证实”标准,从而对主观主义的批评构成了有力的回应。据此,法律解释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一门以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论为基地的、隶属于法律认识论的法律解释学,而不是返回到以传统认识论为基础的法律解释方法学。  相似文献   
89.
梁启超将孔子的"知不可而为"精神与老子的"为而不有"精神视为人们安身立命的重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责任心与趣味相统一的人生观。他强调人生的愉悦性、责任心、无功利性,指出我们要为生活而生活,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知行合一与宠辱不惊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青年学生人生观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90.
吕温生大历七(772)年,卒于元和六(811)年.其先祖或"高尚不仕",祖父延之以下,历仕肃、代各朝.父渭官至礼侍,三典贡举,惠益士林.温官终道州刺史.有弟恭、俭、让,均俊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