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68篇 |
免费 | 141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49篇 |
劳动科学 | 19篇 |
民族学 | 120篇 |
人才学 | 136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1377篇 |
理论方法论 | 211篇 |
综合类 | 3058篇 |
社会学 | 381篇 |
统计学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115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348篇 |
2013年 | 341篇 |
2012年 | 401篇 |
2011年 | 429篇 |
2010年 | 429篇 |
2009年 | 408篇 |
2008年 | 545篇 |
2007年 | 370篇 |
2006年 | 276篇 |
2005年 | 252篇 |
2004年 | 205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183篇 |
2001年 | 147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62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王彦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
“马概念悖论”是依照弗雷格的“概念”和“对象”理论进行分析后所产生的一个直觉困难.为解决其困境,在分析“马概念悖论”的由来及几种悖论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该悖论的一般形式,并评述了最新的解决思路.“马概念悖论”困境的实质缘于弗雷格对“概念”和“对象”界定的含糊性和隐性的不一致性,以及对谓词的语义缺乏必要的说明,同时也缘于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在语言和思想如何保持一致性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2.
互联网赋权下,段子文化日趋兴盛,段子文化的研究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检索知网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国段子文化研究从研究进程看,其经历了兴起与发展两个阶段,2003—2009年是兴起阶段,2010年至今是发展阶段;从研究主题看,其主要包括段子的概念与成因、段子的特点与创作、段子的意义与作用等;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看,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展开的研究最多,研究方法以个案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为主,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相似文献
153.
熊英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1,(3)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大量地存在于经济语篇中。通过调查来源于英汉经济语篇中的隐喻表达式,发现在三类概念隐喻中,空间隐喻、本体隐喻、特别是结构隐喻成为理解抽象经济概念和现象的主要机制。同时从社会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在英汉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系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4.
刘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Z1)
习语的本质是否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55.
大数据时代,基于海量数据的"用户画像"正引起理论界与实业界的众多关注.基于文献回顾,总结用户画像的概念内涵及四类画像视角,阐述常用的画像方法、工具,以典型互联网企业用户画像实践为背景,比较互联网领域用户画像的主要应用场景、常用画像方法和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6.
邱艳萍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98-102
临时工本是表示人的职业身份的词,被很多领域使用后成为一个新词——替罪羊的代名词。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用来解析这一新词的意义是如何生成的。 相似文献
157.
程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97-103
戏仿与仿作是西方文学理论中应用较广的两个概念。尽管同为超文形式与复合文本,但二者在仿文与源文本的关系、文本的语调、文本的修辞效果、仿文所模仿对象的范围以及在文学文类发展进程中的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尽管存在这些区别,但在当代文艺实践中,戏仿与仿作之间并没有绝时清晰明确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二者看做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58.
石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12
小说文本与小说概念,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和小说批评研究长期纠结不清的问题。其实,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是捆绑在一起的两张皮。凡是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建构或者批评史研究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两个概念,更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因此,认真检讨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谬误,实在是搞好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9.
刘立慧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0-106
通说认为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这一概念存在如下问题:混淆犯罪构成要件与刑事责任要件;混淆犯罪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混淆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混淆犯罪构成与案情;此外,通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存在需要批判之处。 相似文献
160.
金勇强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4,(6)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