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47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01.
我曾经就睡虎地秦简《语书》中有关“乡俗”的思想做过探讨,明确了《语书》中的“乡俗”思想是受战国末期秦国的墨家“尚同论”的影响而写成的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本文就有关中国古代“风俗”所持的诸思想中的A与B的对立展开讨论。即:A主张严格管制地方独自“风俗”的 《语书》、墨家、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以及儒家的“移风易俗”思想。B倡导天下、国家承认地方的各种“风俗”,并且应该依照其风俗施行政治的《淮南子·齐俗》篇等地方分权思想。  相似文献   
202.
2006年杪琱生鍑自陕西扶风出土,与传世的召伯虎簋、琱生簋恰好拼成一个连贯事件.由于铭文解读难度较高,学界至今尚未提出一有说服力之解读.宗法制度为西周最基本之规范,经由其大、小宗区别的规律,铭中人物称呼乃得正确解读.再透过三铭比较,可明显看出叙述内容并非如多数学者所言的私家诉讼,而是大家族召氏欺君瞒粮的曲折故事.此器的出土为中国税制史翻开重要的首页.  相似文献   
203.
巴人廪君系先民及其部分后裔“人祀”习俗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史书、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习俗等角度,纵向考论了巴人廪君系先民及其部分后裔“人祀”习俗的历程及衍化。  相似文献   
204.
205.
206.
不能简单地以《礼记.曲礼上》所载:“三十曰壮”来理解睡虎地秦律“除佐必当壮以上”的年龄规定,睡虎地秦律记载本身、商鞅变法的相关政策、秦汉帝王成长的记载、居延汉简统计数据均可否定此说。此年龄规定的合理解释为20岁,这可在睡虎地秦律“壮”与“新傅”的关系中,史载“壮”与“婚”、“壮”与“冠”的演变关系中,墓主喜任职经历及张家山汉简《史律》中找到根据。  相似文献   
207.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有"喜口安陆口史"记载.此处墓主喜究竟为何职?目前学术界共有五种不同的解释,但均嫌证据不够充分.令史可称佐,而秦已有"假佐"之制,且喜已完全具备假佐条件,故合理的简文解释应为"喜假安陆令史".该解释也符合秦简的记载习惯.  相似文献   
208.
正一、成书背景丁明俊教授等几位学者共同完成的《西北伊斯兰教社会组织形态研究》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丁明俊教授2007年成功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伊斯兰教社会构成及组织形态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有选择性的对哲合忍耶宣化岗拱北组织与经济运行、虎夫耶北庄门宦的教权演变、嘎德林耶大拱北门宦历史及组织特征、伊赫瓦尼"海乙制"组织、西道堂"大家庭"组织方式、民国时  相似文献   
209.
踏虎凿花是湘西苗族人民用心灵和挫刀创造出来的具有湘西特色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凿刻出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纹样图案的民间手工艺,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文章从踏虎凿花的背景分析切入,对踏虎凿花的传承谱系与发展加以深层探究,通过对踏虎凿花几代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介绍以及对其代表性作品题材、工艺特征进行描述和解析,展现踏虎凿花艺术在纹样、构图、内容、应用等方面的演变历史,探索其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为泸溪地区踏虎凿花的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10.
《水浒传》"黑旋风沂岭杀四虎"故事框架本于《夷坚志·舒民杀四虎》,但细节脱化自《金楼子》"孔子游舍于山"故事和《老子》"上士闻道"云云的名言。这表明古代通俗小说虽源于说话,流传至今的文本却是"雅"人做的,而"通俗"之本义之一即化"雅"为"俗"。因此,通俗小说不是俗文学,而是以"俗"传"雅"、"俗"中有"雅"、貌"俗"而神"雅"之文学,适用一种带有"治经"特点的"雅"观"通俗"的小说读法。这种读法有利于揭蔽古代"雅"、"俗"文化之间历史地存在着的内部联系,发现其中与矛盾对立并存的和谐统一的一面,更加深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