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6篇 |
理论方法论 | 2篇 |
综合类 | 55篇 |
社会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尚贤堂(新学)月报》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主笔,其内容及写作方式与同时期维新派报刊相比,后者更能贴近晚清社会局势,并受到民众广泛认同。以《尚贤堂(新学)月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变法时期的传教士报刊之所以迅速被淘汰,主要是因为其内容上加诸于政治上的宗教色彩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化优越感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以及其办刊理念不适应中国社会及文化精神需要而致。 相似文献
12.
杨丽丽 《今日湖北(理论)》2007,(3)
由于陈独秀的被捕,《每周评论》从二十六期开始由胡适出任主编,主编的改易,使得《每周评论》的办报方向发生了变化,胡适与陈独秀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思想不同。本文将从两人的思想与《每周评论》办报方针的联系来探讨主编对报纸舆论导向的作用,从而阐明“政治家办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14.
易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6)
中国现代传播媒介的出现,不像西方世界那样是在本土社会背景自然成长起来,而是随着殖民的深入,由传教士带进来.这种新鲜事物在迥异于自己本土的制度环境和历史传统的殖民嫁接中,公共性必会发生变异.<时务报>作为维新派的核心刊物,处于转型期维新知识分子,将西方传入的现代传播媒介赋予传统的职能,作为新的资政的途径,成为宣传新观念的工具,公共空间一开始就带上政治化的色彩.根深蒂固的传统影响下的维新知识分子不论观念和办报实践,一开始就和西方传媒的公共性有着差异和距离. 相似文献
15.
张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4):71-75
章士钊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报人兼政治家。他曾任《苏报》、《民立报》主笔,并亲自创办了《国民日日报》、《独立周报》、《甲寅》(先后为月刊、日刊和周刊)等报刊,借此阐发政法主张,表达对时局的关心、关注。章士钊的办报历程,向我们清晰展示了他从倡言反满革命、宣扬民主共和、鼓吹"调和立国"、主张"联业自治"思想嬗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民初著名报人,吴双热坚守超然无执、独立自由的办报精神,不仅注重事实记载、求其客观翔实,而且极力彰显其大气超然的史识品质.他深谙"谐趣"在阅报者中固有的心理优势,以一种"诙谐滑稽做个鼓腹而游、含哺而嬉的老百姓"的心态,实践其办报精神.这种现代性的办报精神使得封闭保守、求稳悠闲的常熟人开始觉醒、蜕变,推动了海虞文化的现代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个世纪的历史,仅就如何履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办报的角度说,实际上是一部不辍探赜、创新与实践“政治家办报”话语体系的历史。“政治家办报”概念的孕育与发展,蕴涵着新闻与政治、学术与时代之间的交光互影: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其经历了一个概念形成—理念泛化—共识重塑的概念体系创新过程;从新闻与政治关系的视野看,其经历了一个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演进历程;从历史演化逻辑的维度看,时代发展命题与“主旋律”始终是其价值要义不断得以峻擢的原动力,政治诉求始终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荣华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5-60
通过对毛泽东特殊的政治家报刊观及邓拓新闻实践历程的简略梳理,来考察邓拓办报的本真内涵,以期在肯定其办报积极意义的同时,重新考证“书生办报”说背后的特殊历史价值;认为邓拓报刊思想的实质是光鲜的“政治家办报”,即围绕党内办报思路展开,将中共办报经验进行了有机联结,为党内政治家报人树立了榜样。“书生办报”说并不能恰当地表达邓拓的办报意志。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峡,有一种被千百年江水尽情打磨的精妙无比的异石,它以其独特的色、质、形、纹,自然地向人类袒露出一帧帧栩栩如生的"原生画".它,叫"三峡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