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亨利六世与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的两位主角.两位国王虽皆为言必称上帝的基督徒,却在信仰的实质上表现出鲜明反差:前者是"圣徒般的傻瓜",后者则是"伪信徒"式的暴君.通过再现这一对基督徒国王的"属灵世界",探讨他们信仰的诚笃或虚伪、幻灭或犹疑,由此推导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剧作家个人的基督教倾向,特别是这一倾向对深受路德宗教义—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国国教教义的可能背离. 相似文献
12.
刘晓宁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1):73-75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加尔文清教主义中的“原罪说”对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他的创作思想中打上了深深的“人人皆有罪”的烙印,“原罪意识”成为霍桑小说中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刘林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
约翰·加尔文对塞维图斯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是那个时代的责任与错误,不应该由他一个人承担.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家将他塑造为科学的敌人、自由的敌人、不宽容的君主,并通过教育及舆论等手段把这种认识定位普及为一种"常识".这既是对加尔文本人的误解与歪曲,也是对历史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孙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4):109-112
在历史上,人们对于加尔文关于政教关系的思想多有误解,似乎以为他在日内瓦的宗教改革所提倡的是政教合一的专制化统治。本文通过对加尔文在日内瓦宗教改革活动的说明,以及其主要神学著作《基督教要义》的考察,表明加尔文思想中有这样一个有关政教关系的原则:教会与国家各自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各自从上帝那里领受了不同的治理权力。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主张政教分离的。但同时,他又强调教会与国家这两个不同领域的权力及其治理又是有其相互关联的,其间存在着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5-112
针对《诗篇》中一些被寓意解经法解释为预表耶稣的受难与复活的章节,加尔文按照字义解经法,将其解释为关于大卫王的历史记载,从而消解了寓意解经传统对相关经文的反犹式解读。加尔文承认《旧约》与《新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肯定了《希伯来圣经》在基督教信仰中的地位;他坚持认为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的"旧约"和与基督徒所立的"新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他还超越了基督教传统中长久以来将福音与律法相对立的观念,认为犹太律法对基督徒的作用不仅停留在路德所认识的消极层面,也有积极层面的功用。与对待基督教的异端分子相比,其著作《回应某位犹太人对基督教的质疑与反对》也反映出他对犹太人的态度是相对宽容的。加尔文对字义解经方法的推崇则与他个人所接受的人文主义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他的"启示神学观"认为上帝的启示是一种"渐进式"的启示,《希伯来圣经》和上帝与犹太人所立的"约"以及犹太律法都是上帝启示的一部分,这构成了他对犹太教相对宽容的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林纯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683-687
中国的天职概念起源于对天的自然神崇拜,早期的含义是政治职责,后来演化为普通人应尽的职责。西方基督教的天职观起源于犹太教的上帝呼召思想,中世纪只有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拥有天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赋予了每个人以天职,提高了世俗劳动的地位,同时将天职作为其尘世伦理的核心概念,重构了他认为的"被颠倒的世界"。加尔文进一步将天职与预定论结合起来,促生了一种勤俭禁欲的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西两种天职概念都经历了由特殊阶层独有到大众化的过程,而且都包含一种秩序思想,因此能够在汉语学术术语体系中通过翻译成功对接。这个对接是世俗化中国与西方基督教社会两种异质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见证。 相似文献
17.
刘林海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2):71-73
加尔文既反对将政府与教会混为一谈的政教合一说,又反对将二者彻底分离的观点.加尔文认为政府与教会是两个不同的政府,各有不同的职责、权限与特点,二者是在分权基础上的一种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孙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81-86
研究加尔文的灵魂观念,以及他对灵魂功用的分析,对于理解他的人论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前人对灵魂功用的多方面划分,加尔文简要地将灵魂的功用分为理解力与意志这两个因素。本文主要依据加尔文在其《基督教要义》中的论述,详细地疏理了亚当堕落之前,人在理想情况下理智与意志的功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堕落之后灵魂这两方面功用所处的现实状况。通过区别亚当堕落前后不同的状况,加尔文明确地表达出堕落对于人灵魂的功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亨利六世与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的两位主角.两位国王虽皆为言必称上帝的基督徒,却在信仰的实质上表现出鲜明反差:前者是圣徒般的傻瓜,后者则是伪信徒式的暴君.通过再现这一对基督徒国王的属灵世界,探讨他们信仰的诚笃或虚伪、幻灭或犹疑,由此推导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剧作家个人的基督教倾向,特别是这一倾向对深受路德宗教义—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国国教教义的可能背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