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6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30篇
管理学   865篇
劳动科学   47篇
民族学   91篇
人才学   147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1983篇
理论方法论   283篇
综合类   3000篇
社会学   299篇
统计学   198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301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604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366篇
  2003年   367篇
  2002年   355篇
  2001年   429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391.
赵磊 《天府新论》2012,(6):37-41
马克思不但强调"存在的决定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马克思虽然坚信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但并不否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马克思当然是一个"历史决定论者",可是他从来也不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与马克思并无本质上的分歧,可是有人总要把毛泽东与马克思对立起来,企图用毛泽东来否定"存在决定意识",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辩护。这不仅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严重误读,而且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392.
哈贝马斯在传承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理性批判思想,寻求科技理性的方法论根据中,从认识论、社会学两个维度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观,并从主体价值维度,通过揭示科学技术发展对自然、社会、人的发展的负面影响,否定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动力价值。但哈贝马斯在科学技术问题上所体现的"中性"立场,又使他在肯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认可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393.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基于社会批判理论而展开的科技理性批判,几乎一致视科学技术为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并从区别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从一般方法论层面探寻导致"工具合理性"的理论基础,从滥用科学技术导致的自然、社会、人的异化等众多角度,在揭示科学技术的负向效应中,直接否定了它的社会发展动力价值。拒斥不等于漠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理性批判,不仅从反面证明了科学技术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透过其理论家的科技理性批判,可见其中对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动力作用的认可。  相似文献   
394.
通过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制度会对资源型城市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每一次制度变迁都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作用。在制度变迁中,资源赋存、生产力水平、政府干预、制度环境等因素都在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充分调动制度因素,建立和完善推动制度变迁的程序,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5.
本文试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考察全球化之动力与反冲。全球化既造就了赢家,也产生了输家。有理由认为,那些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相对较多的国家或社会群体,将成为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从而推动进一步的开放。反之,那些因全球化而受损的国家和群体,很可能成为全球化的反对力量。尽管如此,赢家与输家的分野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各国政府能够以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来调和赢家与输家之间的分歧和对抗,那么全球化面临的反对力量就有可能被转化为动力。  相似文献   
396.
李健  宁越敏 《南京社会科学》2012,(4):155-156,154
城市化发展一直是学界重点研究的领域.在1990年以前,城市化研究多架构在城乡互动和城镇化道路的范畴,突出中国特色地方发展对城市区域演变带来的影响,采用城乡互动的观点来凸显一个双向互动的城市化发展模式.1990年之后,我国城市化研究领域更加细化,不同学科研究内容侧重有所差异,包括全球化对城市社会经济分工的影响、城市生产与生活模式的改变、城市人口规模变动及劳动力市场、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等内容.  相似文献   
397.
本文从社会形态理论的前提出发,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视域为主线,研究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即生产力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生产方式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的发展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以及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生产方式视域以生产力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力视域,人的发展视域以生产方式视域为基础,但又不限于生产方式视域,从而得出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的概念。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准确全面地认识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新世纪、新实践和新任务要求中国人重新准确地全面地把握马克思视域内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398.
杨承训撰文指出,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之间有一个兼容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在适应生态要求的条件下开展生产活动,改善生活条件。这个范围被称为“生态-经济兼容阈际”,在这个阈际内发展经济,就形成了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有两个特点:第一,要在“生态-经济兼容阈际”内发挥功能,超越了这个阈际,就会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399.
数据生产力是人类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的延续。从生产力构成要素看,数据生产力标志着人类生产方式依次从“以土地为起点”“以劳动为起点”和“以资本为起点”向“以数据为起点”深入发展;从生产力内在矛盾发展看,数据生产力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路径从“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认识和理解自然”以及“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发生深刻转向,从而为突破工业生产力所面临的自然界限和技术界限迎来曙光;从生产力发展状况看,数据生产力在深化劳动分工的同时又呈现出“消解分工”的趋势,使人类劳动的内容和结构发生根本改变。数据是数据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数据生产力是建立在“经验型数据”和“理论型数据”发展到“数字化数据”基础之上的,而数字化数据呈现出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统一、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交融、工具属性与资本属性并存的复杂特征。因此,需要以精神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主体理论和社会生产力理论等为重点,深化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引领和推动数据的生产力功能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4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