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26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545篇
社会学   87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动词后结果补语“上”“下”具有丰富而抽象的表意功能,这一对反义词在与动词结合组成动结式“V上”“V下”时,呈现出了许多不对应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相同动词与结果补语“上/下”组合成的动结式“V上”“V下”中,“上”“下”语义不对应情况。  相似文献   
52.
当前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已从纯粹的思辨转向了运用,这是一种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转喻的研究同样也需要顺应这一研究潮流。对转喻和转喻理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根本目的在于为转喻研究的深化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53.
“V起来”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研究多是探讨“起来”的语义属性,近年来,“V起来”句的结构性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中动句,另一种观点认为“V起来”句是话题句。在比较不表可能的“得”字动补结构后认为,“V起来”句不是所谓的中动句,而是动补结构作为谓项的话题句。虽有研究指出“V起来”结构的述补/动补性质,但“起来”的评价功能以及“V起来”的可删除性质未引起足够的注意。“V起来”句中“V起来”是否可删除,关键在于句首主体名词与形容词补语之间内在语义关联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V起来”删除后的可接受程度越高;关联的可能性越小,则通过“起来”的评价功能实现完句。  相似文献   
54.
介绍了一种纺杯轴承的卸载装置。该装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平衡龙带对纺杯轴的压力和驱动摩擦力,使轴承载荷大大降低,从而为使用空气轴承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卸载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最佳安装角α的值,可行性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5.
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同时诗人也善于描绘动态.静可以分无声之静与静态之静、有我之静与无我之静;动可分为声响之动与运动之动、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王维的山水诗以禅入诗,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静而不死,动而不张,理境交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相似文献   
56.
为了实现一种前膝后肘式4足机器人多步态稳定行走,课题组采用D H法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建模,求解了其运动学正解和逆解。规划了不同步态的足端轨迹和质心位置,分析了静步态和动步态下支撑相和摆动相切换序列,通过平滑关节角过渡的方法使机器人从静步态过渡到动步态。将MATLAB中规划好的关节轨迹作为ADAMS驱动输入,实现了3种步态下的连续仿真。分析了平地行走步态、越障步态和对角小跑步态下机器人运动特性。结果表明规划的3种步态有效可行,静步态和动步态衔接平滑,为驱动元件选型和步态参数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7.
网络文学行进中的四大动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在快速裂变与发展中日渐形成的四大基本动势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即多种文本形态和传播形式并行互补、多元共生;在技术性与艺术性的两极之间寻求平衡;文化资本的商业运作介入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趋于自觉和理性.  相似文献   
58.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9.
在市场经济国家,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市场驱动的结果,具有"自下而上"的自发特征,而在我国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性。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市场仍不是推动圈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在行政区经济模式下,我国的圈域经济则  相似文献   
60.
甲骨卜辞中常见的“动词+有+名词”(V有N)结构,以前很少讨论。本文试图从语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V有N”式(一些特殊现象除外)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V有N”是个动补式的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