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28篇
丛书文集   197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1108篇
社会学   6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英语教材编写应重视作格动词的一价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作格动词指既可从施动者的视点对动作进行描写 ,也可以从行为对象的视点对动作进行描写的动词。其特点是 :同一动词既有二价用法 ,也有一价用法。我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种动词的二价用法 ,但对一价用法却不甚了解。因此 ,英语教材编写应重视这种用法  相似文献   
12.
在彝语(主要指彝语北部方言)里有八个引述代词和一个引述动词。二者相互联用,构成一种特殊的引述语句。这是汉藏语系诸语言中罕见的、独具特色的一种语法现象。目前,人们对这种引述代词和引述动词的认识尚未统一,使用也不一致。如象有人认为这种引述代词属第一人称代词,有人认为是第三人称代词;有的书刊将这种引述词参与的引述语句作为直接引述语而加上引号,有的书刊则将它作为间接引述语而不加引号;有人说这套引述人称代词将要被相应的其他人称代词所代替,有人说不能代替。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混乱,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就此语法现象的性质、规律及使用问题等方面作些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讨论现代汉语能愿动词的类别。文章以能愿动词的标准和范围为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描写了能愿动词的类别 ,从不同角度给能愿动词划分小类 ,揭示能愿动词的内部规律。本文的研究 ,以语义为基础 ,以形式为根据 ,主要运用了词类的典型性理论 ,语义场理论解释有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对动词时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动词时体时所犯错误的原因,旨在帮助广大读者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排除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学习和使用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15.
趋向动词的范围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趋向动词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前人多有论述,但对它如何分类,如何区分,判断的标准以及它的范围和意义等问题看法不尽相同。根据语义分析,趋向动词的标准应确定为:位移 方向 立足点。趋向动词的句法以常带来表示起点或终点的处所宾语和前边可以有处所状语修饰为特点。趋向动词在历史上是有变化的,有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有的一般动词却发展出了趋向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孙凡 《云梦学刊》2003,24(4):113-115
传统语法将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已不足以反映动词的特性。从生成语法的角度对英汉非宾格动词进行比较之后,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英汉互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她爱做针线活”及相关句式的认知语义分析,试图找出可以充当两个动词紧密相连的连动式中的前一个动词可能具有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方言是极具地方和民族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也是特殊的文化现象。辽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东西南北各有不同的语音语调。用文字的形式表述方言的特点,也是本刊的一个尝试。意于相声、小品之外,更多了解辽宁人的不同生活侧面。本刊今起将开设"东北话"栏目。相信它能通过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用词用语加以归纳梳理,帮助国内外读者走进辽宁人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选取明初期和明中叶三部小说作为语料,考察了小说中各类动词重叠式在现实句和非现实句中的使用情况,联系汉语的历史,指出"V一V、VV"动词重叠式在产生之初既可用于现实句、也可用于非现实句,但逐渐演变为具有强非现实性特征的句法结构,明代中叶前后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时期。明中叶动词重叠式现实性表达存在地域分布差异,北方主要用"V了V",南方主要用"V一V",清以后"V一V、VV"一般要加"了"才可用于现实句。现实性与非现实是语法学研究中一对颇有争议的范畴,其是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学界都有不同意见。本文以动词重叠式的发展为例,说明这对范畴确对汉语语法的历史演变发生了作用,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