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26篇
劳动科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1.
进城农民群体被看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群体,虽然相关研究深化了有关进城农民劳动力收入决定因素的认识,但是,针对教育和工作经验对中国进城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影响是否持续呈线性的研究。基于明瑟扩展方程,结合典型地区数据,分析发现教育和工作经验对进城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经验与收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教育与收入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进城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2.
在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政策导向下如何兼顾企业生产性投资,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是新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新发展理念,运用熵值法构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衡量体系,利用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以发现:劳动者报酬提高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抑制作用,资本积累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传导机制来看,劳动收入份额提高降低了劳均资本存量,从而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但通过促进居民最终消费和提升资本生产率,可以有效缓解其抑制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低、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较重的区域,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效应更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双管齐下,在完善要素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稳定实体经济投资,提高资本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13.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也对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2009年—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水平对企业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这一结果在经历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主要通过发挥平均工资效应,进而提升企业劳动收入占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对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同时对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理解数字化转型的分配效应具有启示意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4.
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工业行业的分解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变动是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和国有垄断力量下降会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分段回归表明,贸易模式的转变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因。进出口高度相关的珠三角加工贸易时代,进口渗透率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出口型加工贸易的长三角时代,进口渗透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同时下降,这是企业降低原料和劳动成本的结果。因此,进口渗透率在不同阶段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115.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自于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大城市通过这两条途径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的正规教育再投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以及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本文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市技能工资差距和大力投资人力资本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6.
基于中国加入WTO后获得美国给予的永久正常贸易伙伴关系(PNTR)地位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地考察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有助于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且该促进效应在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加强。进一步的影响渠道检验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一方面会通过工资率渠道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另一方面会通过生产率渠道降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中,工资率渠道的提升效应占主导。进一步地,在考虑了企业异质性后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促进效应在对美国出口企业、纯一般出口企业、民营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这一新颖的视角解释了中国加入WTO以来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并丰富了评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动的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7.
劳动收入是家庭金融领域中背景风险理论的重要内容,由于国内家庭金融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上针对劳动收入与家庭风险资产配置、股市参与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在Campbell&Viceira(2002)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引入劳动收入的居民资产配置模型,深入分析了与劳动收入相关的3个变量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的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家庭预期收入增长率对家庭股市参与和参与程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家庭劳动收入的自有风险与家庭股市参与和参与程度显著地负相关,而劳动收入的协方差风险对股市参与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8.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实行、能否实行、如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学术理论界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根本手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兼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着特定的内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诸如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按劳分配的标准、范围、程度、形式不同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要制度路径是在所有制制度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上,实行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在企业内部分配中,规范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整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中,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搞好分配调节和调控,确保劳动收入占主体地位,使劳动收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19.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问题,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至少有两条途径:一是农村劳动力从劳动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非农部门,将直接导致整个经济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通过改变非农部门中资本和劳动的相对谈判能力来影响非农部门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间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但现阶段仍可以通过调整国内的产业分布格局形成劳动力需求竞争态势、增加农村居民在第一产业的收入以提升保留工资、建立劳动力市场制度以协调谈判能力来逐步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120.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保护合法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发展的新成果,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扫清了思想障碍,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