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使用大量地方志乘及中西交通史资料,对云南史学界长期争议的大理剑川石窟“波斯国人”雕像的国籍族属,作了系统考证,否定了天竺僧人、景教徒、摩尼教徒诸说,认为该雕像确系西亚波斯(今伊朗)穆斯林之化身  相似文献   
12.
禭·赗·遣——简牍所见楚地助丧礼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吊丧和助丧是古代丧礼中的重要环节 ,助丧活动包括、、赠、含、赙、奠等名目。本文对楚地出土的遣策和书进行排列 ,并在剥离两者的基础上 ,将楚地的丧葬简牍与礼经的文本记载进行对比复原 ,认为遣策登录的内容包括自备明器、死者生前旧物和他人三个部分 ,但又绝不只是这三者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正>自从妈妈突患心脏病去世后,我就失去了高兴的能力。和家人旅游,得到心仪已久的礼物,这些本应该很高兴的时候,我都会很难过地想起妈妈。我总是悲哀地觉得:"什么都好,只可惜妈妈不在了。"  相似文献   
14.
两晋南北朝时期 ,“以悲为美”时代审美情趣和现实际遇 ,为特定文学主题的繁盛注入了生机。自悼与文人感悼英雄志士失意结合 ,成为后世持久绵延的文化心理定势。临终诗则带有被迫性质。 1 这类诗是古人自挽自悼的一种特殊形式 ,主要情感指向偏重于顾恋今生 ,表明一种镇定或超脱、不平和激愤的态度。 2 文学人物的伤感自悼 ,每多带有无法回避死亡的悲剧意味 ,同“乐极生悲”模式结合起来。 3 临终之咏和相关情状描绘 ,多作为突显薄命女子不甘于命运摆布 ,借此进行控诉和抗争。 4 临终留诗具有不甘就死的抗争意味 ;而临终不留什么 ,更表明弃绝一切的否定态度。 5 临终表露出对人生、爱侣的眷恋 ,表现了人物美德及其人性至情。自悼和临终诗文 ,将丧悼文化、悼祭主题同个体对于死亡的情感表现 ,加以结合融汇 ,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悲剧意识及相关情感心态的呈露方式 ,为后世叙事文学拓宽了情感表现疆域  相似文献   
15.
所谓网上祭扫,是指人们跨越时空的阻碍,利用网络追思逝者的祭扫活动。人们在网络空间为逝者建立纪念馆,将逝者的生平事迹、照片等在网络上传递,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为逝者献花、献歌、撰写纪念文章等。 网上祭扫,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丧俗理念,符合我国殡葬改革  相似文献   
16.
"天籁"是理解《齐物论》的关键所在。"天籁"是针对"人籁"所发,"地籁"只是作为引出"天籁"的一个过渡。"天籁"包括"地籁"和一部分无"机心"的"人籁"。《齐物论》一文的中心点不是"吾丧我",也不是"齐物"等观念,而是"天籁"。"吾丧我"与"齐物"只是认识"天籁",体悟"天籁"境界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人们要懂得知止,才能进一步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实现自我的自由与价值,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天籁"境界。  相似文献   
17.
父亲是山乡闻名的歌手,平生热衷于唱歌。一个个村寨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请几位歌手唱歌。父亲每接到唱歌邀请,经常是跑步前往。子女们常说,父亲总是驾飞趟子赶歌场。那样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个身影奔跑着去赶唱歌,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啊!父亲天天忙农活,唱歌是业余爱好。山乡坡高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活忙碌。父亲或是接信晚,听到信就跑;或是收工迟,放下锄头就驾飞趟子。有人说,跑么子  相似文献   
18.
冥婚是现实生活中被作为异文化或特殊文化时常被提到的一种现象,在中国南北大地上曾经长期存在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但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虽然也在上层社会实行,却被不同时期的统治者所非议或禁止。研究从冥婚的概念入手,讨论了冥婚存在的根源和与信仰的紧密联系,试图解开冥婚作为一种被民间综合化、多样化以及信仰化的文化之结,并将之视为一种生死不息、生死同质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在面对学校主流文化由内向外的“规训”时,学生不仅会接受与内化,同时也会派生出独具“风格”的亚文化与之“抗衡”。 研究以参与式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班级,倾听学生关于校服的“言说”,记录他们通过改造校服“抵抗”学校规定的具体事件。 在此基础上,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学生对待校服的“态度”与“行动”背后的社会意义,勾勒出销匿在学生亚文化“风格”中的社会分层图景。 在对原生家庭阶层文化认同的“自甘”态度下,学生以校服为载体采取“对峙”的行动方式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抗争,最终在结构性的制度壁垒与自致性的能力抉择的双重“施压”下形成具有生产性的学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宋代丁所生母忧虽较之嫡母在服制上有所区别,但丁忧官员仍需解官持心丧三年。李定被荐入京之后,因奏对称旨而为神宗所拔擢,其"匿丧"事件在此时出现有一定巧合。在仇氏是否为李定所生母尚且不明的情况下,御史即弹劾李定匿丧,进而指责王安石庇护其匿丧的行为,最后"匿丧"事件因李定改官而沉寂,其实质是让李定远离权力的中心和神宗的视野。同时,从皇帝对与青苗法意见不同官员的态度、李定任官的变化及其"匿丧"事件的处理来看,此"匿丧"事件实际上是皇帝个人权力运行与朝臣恪守"祖宗法"的博弈,二者相互制约,推动着宋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