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午夜悄悄话     
<正>如何让妻子理解床上与办公桌前的差异Q:生活中我是个严肃的人,妻子很适应,可性生活中我想活泼开放些,她便认为我"道貌岸然"。所以,性生活中我习惯了稳重有余的风格。但日子久了,我感觉无法彻底享受性生活中的愉悦,毕竟背着如此沉重的包袱对我和妻子都不好,我想有所改变,但不知从何而变。请问我怎样调节才能既让自己放松,又不令妻子感到突然呢?  相似文献   
132.
从“吾丧我”和“道”看庄子“齐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吾丧我”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极高境界,呈现出主客合一、空虚寂静、独立自在、自身同一、无边无际等极其神奇的境状特征,由此意味“吾丧我”属于形上超越境界;道之体也是道家大德在气功修炼中亲证的与“吾丧我”相同的形上超越境界,但庄子从不同角度视其为道之体和“吾丧我”;庄子之“齐物”,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融人道之体或“吾丧我”境界,齐化为毫无差别的虚寂之“一”,可见其“齐物”与道之体和“吾丧我”都是通过气功途径达到的同一形上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133.
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跳丧"又称"打丧鼓"、"跳撒尔嗬",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歌舞.土家"跳丧"与巴楚文化、与土家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与土家族先祖巴人威武强劲的军阵战舞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4.
“摆烂”是丧文化话语的最新表现形式,是当代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折射。以“摆烂”“躺平”为代表的丧文化的流行,蕴含着青年对社会生存及个人发展的迷茫、困惑与不满,其实质是一种群体性的时代焦虑,是媒体驱使下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并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带来了挑战。为此,应当对以“摆烂”为代表的丧文化话语体系进行解构与祛魅,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引导学生树立奋斗幸福观和劳动幸福观,以奋斗精神绘就新时代的青春底色。  相似文献   
135.
贵州仡佬族的婚丧习俗有着浓郁的地域特征,就婚俗而言,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表现其传统保守的婚姻观,辗转迂回的说亲程序表现其对待婚姻的谨慎郑重的态度,幽默风趣的婚礼情节展现其乐观而富于情趣的生活态度,暗语暗示的表达方式表现其含蓄委婉的处世之道。就丧俗而言,丧礼、葬礼和祭礼的三大程序映射灵魂不灭的生死观,丧葬礼俗诸情节表达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闹丧仪式展现对生活的热爱,乡邻亲友的支持与帮助凸显达观的为人之道。  相似文献   
136.
隆丧厚葬在中国丧葬史上占据主流,其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是儒家孝道影响的结果。其实丧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是当时社会风俗奢靡化的反应,并非源自于儒家丧葬孝道伦理。真正的儒家并不提倡厚葬,儒家礼仪反而是历代限制厚葬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整个社会的奢侈化,收效甚微。因此,要寻找隆丧厚葬的原因,必须从社会风俗的奢靡化入手,并结合当朝的特性分析之。当然,从社会风俗的整体性观察,它也反映了礼与俗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37.
动词语态范畴表示行为与参与行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观察视角和角度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表达形式和意义.文章从维吾尔语动词语态的特点出发,对维吾尔族人的行为伦理特性提出一个重要见解,即“以行追责”.无论是维吾尔语动词语态所体现的形式还是其表达的错综复杂的意义,都是维吾尔人“以行追责”的行为伦理思想在该语言结构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8.
明代文官匿丧与诈丧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匿丧、诈丧是丁忧制度衍生出的机会主义,主要存在于低级文官中。这些文官通过匿丧行为,规避丁忧制度带来的经济、政治、身体等方面损失或不便;而诈丧则是利用丁忧制度提供的丧假和复职等权利,逃避职事,蒙混选官。为保障丁忧制度的存在,明朝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律制度,有效地打击了匿丧、诈丧等行为。  相似文献   
139.
20世纪留给人们许多沉重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 ,苏共丧权、苏联解体是最重要的教训之一。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 ,揭示了党的生命源泉和执政基础。深刻认识和吸取苏共丧权的教训 ,认真领会“代表人民利益”思想的深刻内涵 ,真正当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苏共的悲剧就不会在中国重演。  相似文献   
140.
略论汉代的三年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年丧始于商周,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很少有人实行。汉文帝临终时曾制短丧诏,但自武帝时即有服三年丧的记载,到西汉后期服三年丧的渐多,东汉遂成风气。汉代统治者对于三年丧的政策诏令虽有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却是持支持、鼓励的态度,甚至带头服三年丧。盖因汉代盛行经学,而东汉统治者又特别提倡名教礼法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