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9篇
管理学   98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2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改革开放前夕,农村百姓居住的都是平房、草房。当年,我家屋后有一棵大槐树,我喜欢爬树遥望。站在树顶,极目远眺,视野开阔无比,所见之物,除了低矮的草房还是草房。如果说尚能见到比草房高一点的东西,那肯定是一棵棵大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村“大包干”让家乡的老百姓富起来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乡农村掀起了一股盖“瓦房”的热潮。  相似文献   
132.
胡锦涛总书记"12·18"重要讲话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吹响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号角  相似文献   
1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眉山市抓住历史契机,审时度势,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开创了全市工业规模由小到大,竞争力由  相似文献   
134.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即当代中国的教育研究历程与当代中国史(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同步。历经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当代中国的教育研究已积淀了相当丰厚的学术基础,无论是研究的方法手段,还是研究的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135.
石含信 《晚晴》2020,(1):52-53
父亲去世已经四十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老人家生前的很多事情都已淡忘,直到看了父亲的笔记本,才又勾起我对父亲的回忆与认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于1978年农历8月与世长辞,至今已41年。父亲从未给我们留下遗产,在清理他的遗物时,我找到一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这也成为父亲留给我们儿女的唯一念想。  相似文献   
13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与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中央历次对农村改革的部署相比较,《决定》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是全方位、大力度的,将再一次释放促进农村发展的红利。  相似文献   
137.
《领导文萃》2014,(19):2-2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晋江市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遍地开花,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目前,晋江市有流动人口110万人左右,与晋江户籍人口持平。农民工成为晋江市产业工人的主体。而在晋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中,确实凝聚着流动人口的心血。作为福建省新兴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城市,晋江市多年来认真落实流入人口同城同待遇政策,帮助他们的家庭提高发展能力,让流动人口成为真正的"新晋江人"。晋江市人口计生部门适应改革和发展新形势,主动融入,  相似文献   
138.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保证经济建设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也随之建立。所谓竞争性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GDP优先战略指导下的地方经济竞赛。客观地说,GDP优先的政绩考核为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没有增长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样没有发展的增长也是不可取的。随着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GDP优先战  相似文献   
139.
高度重视党内制度建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的重要特点。邓小平、江泽民都反复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从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党内制度建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从而加强了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0.
马克思在《资本沦》中曾分析过资本主义竞争的两种形式,即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笔者认为,撇开资本主义的特质,这两种竞争在社会主义都是应该允许的。但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竞争曾被当成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一概予以否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逐步认识到了竞争的必要性,国家也允许、提倡和保护竞争。然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竞争尚未得到充分展开,部门之间的竞争甚至不能得到承认,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部门之间竞争的必然性、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