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19篇
管理学   98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13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2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蒋金玲 《城市》2014,(6):78-79
正一、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发展与回顾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部门、国营企业的基本建设都由主管部门下达指令,企业的经营形式由主管部门负责,不存在任何招投标形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初步尝试建立招投标制度。在此阶段的招投标属于我国社  相似文献   
352.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辉煌成就。从解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一五”“二五”“三线建设”初步奠定发展基础,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川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入新世纪,在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综合效应作用下,四川发展明显提速,尤其是近年来,四川更是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推动治蜀兴川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53.
本文论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他们在十年内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工作、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创建了邓小平理论的四大历史性功绩。他们以革命家兼改革家的双重身份,继往开来,承先启后,在当今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54.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任务缺乏经验,提出和执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打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了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领导人召开了这次全会。这是党根据国情,依靠事实求是的态度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相似文献   
35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基本单位。随着我国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股份制改造的深化,我国城乡家庭结构随之也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发展变化趋势上看,家庭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向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特点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56.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共历史上这两次带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至少在三个方面是相同或相似的:两会召开的动因都是为了结束“危机和挫折”;两会的灵魂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两会为标志,中共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和建立。同时,还指出,两会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启迪,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57.
在中国共产党70多年的奋斗史上,有两次会议被称之为“历史性的转折点”,这就是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和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本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从二者发生的历史背景、解决的主要问题、贯穿的指导思想、取得的历史功绩、所起的历史作用等方面加以全面对比旨在充分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不同寻常的历史贡献及其意义,进而深化人们对邓小平理论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8.
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价值,认为全会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和展开奠定了思想前提;是当代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点;是从僵化半僵化状态、封闭半封闭状态到改革创新、走向世界的转折点淡由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过渡的转折点;是当代中国由大乱走向大治的转折点;也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359.
本文针对理论界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点问题上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探索往往会导致一种新理论的形成,但这种探索必须是成功的探索。导致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成功的探索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其始发点的,因而它也就自然成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文章还对认定一种新理论形成起点必须符合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探索的起点能否成为历史起点,关键要看有没有正确的逻辑起点相匹配,反之,逻辑的起点能不能成为形成起点,除了本身必须正确,还需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找到契机,找到载体,即与历史的起点紧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60.
判断党在某一历史时期以什么理论体系为指导 ,党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 ,既要看党的重要会议和文献是如何规定的 ,又要看事实上的情况如何 ,而且更重要的是后者。十一届三中全会 ,虽在会议及会议文献中没有提出和使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或“邓小平理论”的概念 ,也没有明确规定我们的事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自身以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效果和理论发展来看 ,实际上已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