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9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正明清及民国时期有关文献如官修的正史、实录及官方的奏折、记事,民间一些文人的见闻、经历、记述和大量的地方志书,记载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民俗等情况,留下了当时宁夏回族伊斯兰教社会实际状况的记载。这些史籍,对我们客观分析明清及民国时期宁夏回族伊斯兰教说是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也有一定价值。笔者在此,只就明清及民国时期纂修的地方志书如《嘉靖宁夏新志》《银川小志》《光绪海城县志》《宣统固原州志》《朔方道志》《民国化平县志》等中有关宁夏回族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记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2.
唐志怪小说中,有很多人虎之间互化的变形母题,人化虎的变形母题中出现了较多的"披虎皮化虎"的变形模式,"皮"成为人化虎的"道具",这是由于唐人图腾信仰观念的淡化,认为变形必须借助外力才能完成。而虎化人的变形则是受到图腾崇拜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3.
为查明中岛敦的短篇小说《山月记》以及其所依据中国唐代的传奇小说《人虎传》两文学作品受到前代文学怎样的影响,首先从宋朝初期编纂的《太平御览》入手,按时间顺序进行纵向考察。其次在对《山月记》和《人虎传》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明在两作品中对于唐前虎的变身谈中的要素的继承情况。从变身原因和变身前后的状态来看,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东晋以后的虎变身谈的影响。中岛敦的《山月记》中虽然可见《人虎传》对其的直接影响,但从变身原因及变身前后状态的角度来看,其受到中国唐前虎的变身谈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4.
通过对广州市的一个“城中村”珠村“拜猫”习俗的调查与分析,可以认为:“拜猫”实际是一种替代的虎崇拜,并兼有拜财神、祭白虎、“拜小人”等多种动机的综合俗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拜猫”习俗依然透露出村庄族群的精神传承,在不断被城市文化改变的同时,也显示了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5.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具有光荣文化传统、用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队伍,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貌。人民军队历来重视军营文化建设,一部军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军营文化建设和发展史。军营文化是部队的灵魂,是推动部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是军人精神的火炬,军队奋进的号角。军营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孕育战斗精神、激励军心士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军营文化建设,是提高部队战斗力、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的时代要求,对于人民军队筑牢军魂、永葆本色,始终做到听党指挥,"打得赢、不变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开辟"军营文化"栏目,旨在展示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如何探索创新新时期军营文化的活力与"突破"之道,发挥军营文化建设在部队全面建设中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6.
原本口头性很强的佛经文献传入中原后,慢慢变得“文雅”,经中原传入回鹘社会,这些书面性很强的佛经文献在回鹘口头传统的消融力下又向自然、质朴的口头程式特征回归.文章通过回鹘文本与汉文底本的《金光明经·舍身饲虎品》的口头程式特征进行对比,来探讨汉地佛教传入回鹘社会后的变化,展示古代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7.
新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摆脱了以往的中西比较、影响研究、纵向研究等范式,更加关注比较文学的文化内涵、诗学意义和人文品格,特别注重对人类经验的"整合",以肯定人的内在超越性和终极价值。在比较方法、比较对象、比较视角的选择上也更加科学客观,富于理性,中国作家之间的平行研究在国内研究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就,李继凯就是中国现代作家平行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鲁迅与茅盾比较研究E1’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认可,王俊虎的《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也是平行研究的力作,在老舍、曹禺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8.
我国统计实践历史久远,统计史料浩如烟海。简牍是文化瑰宝,历史遗存,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但是传统的统计史料研究很少使用简牍。“文革”后首先出版的《统计发展史》未使用简牍史料。相继出版的《中国统计史略》和《中国统计史》仅使用《睡虎地秦墓竹简》和少数旧居延汉简,不仅大量简牍史料未能利用,还把反映战国晚期统计活动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定为秦汉时代。国家统计局2002年6月17发布的莫日达先生的《秦汉统计史》,依然把睡虎地秦墓竹简反映的时代定为秦汉,并且只用了6例居延汉简,其他简牍未见。其他如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莫日达《先秦·秦汉统计思想史》(2001)和《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史》(2004)都未见简牍史料。可见,我国古代统计史研究对简牍的使用很不够。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李孝林教授等著作的《基于简牍的经济、管理史料比较研究》一书,其中第六章从简牍史料的角度对统计史做了新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1、从简牍史料入手研究统计史,探究统计痕迹,资料详实可查。以往的中国古代统计史研究多用传世文献,不用或少用简牍史料。传世文献大多系层层汇总或高度概括后的结果,很难反映其统计处理过程、统计技术应用等。与传世文献相比,简牍中反映了各个层级的原始记录,有统计台账,反映出统计格式、统计分类、统计内容、统计技术等原始资料。简牍统计史料研究以简牍史料为研究对象,从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系统研究我国古代统计史。作者在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找到案例,反映了“战国时代秦国户口和财产统计的内容和格式”。在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筒、尹湾汉简等简牍中分类归纳出关于人口与户籍统计、农田统计、财产统计、兵物统计等许多统计内容。2、研究了上计制度的历史变迁,提出各级政府的经济责任制借助于统计报告来维持和实现。古代的“计”,原为计算之意,涉及范围广泛,涵盖统计、会计、审计等方面。上计制度,是古时地方领导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通过对《周礼·天官》、《商君书》等的研判,“我国统计报告制度在周朝已经相当发展”,“但当时会计、统计并未分离”,澄清了“上计”的命名始于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的春秋晚期,而不是战国。进入战国,分析“上计”的多处记载,说明“当时的上计制度在全国已普遍运用,比西周的统计报告制度又是一大进步”。秦国的上计制度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在全国普遍推行,  相似文献   
159.
浮光掠影     
《现代妇女》2004,(12):52-52
  相似文献   
160.
当今,民营教育既有公益性,又有市场化的特点,如何在未来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竞争优势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民营教育办学入手,借鉴了前人成功的办学经验,并正视民营教育目前发展不足之处,提出了稳步推进民营高校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