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5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14篇
丛书文集   216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478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吴志远 《理论界》2008,(2):120-121
影像理论认为科学说明并不是直接运用理论来理解事实的过程,而是虚构模型使之匹配于理论,然后通过模型来说明与之并不精确相符的现象。本文还考察了影像理论和其他相近理论的关系,指出了影像理论的实践转向背景和反基础主义的前提要求。  相似文献   
102.
魏晋法律体例的变化与学术风气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法律在形式即体例方面具有浓重的名理学化、玄学化色彩。当时舍具体、重抽象的学术风气,名理学“循名责实”的特点,玄学重视理论辨析、抽象思维的风格,对法律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刑法总则性质的《刑名律》、《法例律》的出现,以及对律目篇章的调整和析分,更是当时学术风气的直接产物。因此,名理学和玄学是推动魏晋法律新体例确立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3.
《易经.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用语,或可解读传统中国法律之律的精神根源和制度功能。鉴于法律之律与历律、音律之间的渊源关联,从而赋予法律"法天之学"和"精密计算"的精神品格;承袭早期中国的法吏传统,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战争的特殊背景,这种具有确定性、统一性和计算性特征的律,满足了帝国集权统一与行政科层组织的需要;伴随秦汉时期儒法帝国的最终形成,律与礼义、道德、情理出现了合流的趋势,由此形成了传统中国法律与司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4.
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中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当通过对刑事政策的研究来评估刑事诉讼法律的现实样态的合理性及其变革的可能性.在中国刑事诉讼法治化的视野中,有必要从刑事政策的作用场域、立法性和司法性、适用时间的长短、诉讼过程的阶段性、社会形态等方面来进行分类,并探讨与刑事诉讼有关的各种刑事政策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已有刑事政策研究的狭窄视野,改变对刑事法律尤其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105.
人的规律     
人是和合炼世的生物。人对自身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定性和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人也不例外。人具有三大规律:赋予律、欠然律、实践律。  相似文献   
106.
中国古代律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其历史也就是三分损益出现及其后为解决黄钟不能还原和不能旋宫转调问题,进行漫长探索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7.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昀批评方回《瀛奎律髓》有《瀛奎律髓刊误》一书,虽然在全书之总序中,对方书采取基本否定的态度,但是在书中之具体评语中,却承认方回有大量“精确之论”。本文对纪评之得失作出详尽分析,揭示纪评由一概之抽象否定到大量之具体肯定的深刻矛盾现象,指出研读《瀛奎律髓》,既不能存《瀛奎律髓刊误》先入之见,以妨碍对方回原评的正确理解,也不能置纪昀之卓论精识于不顾,需要仔细判别,参酌取用。  相似文献   
108.
《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以疏解律的典范。释律者在解释的过程中,注重综合考量,合理运用目的解释,遵循条文具体目的服从抽象目的、个别目的与整体目的相结合原则。《唐律疏议》目的解释的技巧非常成熟完善,有效地弥补了法律可能存在的缺陷并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依据解释形式和解释结果状态的不同,可以将《唐律疏议》目的解释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唐律疏议》目的解释承载了中国古典法律解释优秀的智慧和经验,它在促进礼法融合和指导司法审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唐代法律解释的理解,还可为当代的立法解释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以列奥斯特劳斯和卡尔施密特的“启示神学”和“政治神学”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展开了对“法的精神”的讨论,意在反省自身在时代处境中的心境情调,以期引起大家对中世纪神学与启蒙运动中的世俗化倾向的重新思索,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中西、古今之争中的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0.
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和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了“精神个人主义”伦理观,表现出追求一种独立自在,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这种追求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青年毛泽东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又完成了“精神个人主义”的自我扬弃,使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升到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