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72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109篇
管理学   3869篇
劳动科学   491篇
民族学   786篇
人才学   923篇
人口学   157篇
丛书文集   4662篇
理论方法论   947篇
综合类   10679篇
社会学   2110篇
统计学   676篇
  2024年   112篇
  2023年   465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471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407篇
  2015年   718篇
  2014年   1789篇
  2013年   1391篇
  2012年   1664篇
  2011年   1873篇
  2010年   1660篇
  2009年   1856篇
  2008年   2189篇
  2007年   1485篇
  2006年   1290篇
  2005年   1208篇
  2004年   1095篇
  2003年   1036篇
  2002年   862篇
  2001年   792篇
  2000年   625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0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巩固疫情防控的主体地位、奠定认同基础、提供集体依托等。疫情之下挑战重重,要明晰疫情应对中的制度优势,坚持从党的统一领导、全民参与、舆论引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疫情防控中的“巍峨长城”,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疫”。  相似文献   
802.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社会文化意识和修养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应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相似文献   
803.
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及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内涵必须以现代化理论为参照系来理解。现代化主要是要有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而法治意识是现代意识的标志,所以大学素质教育应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上下工夫。通过从法律、权利、责任、宽容、程序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意识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其结果喜忧参半。其原因值得探讨和深思。  相似文献   
804.
高校教师是科技、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国际权力东移的形势下,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时刻,在中国人国民意识不断增强的进程中,高校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负有重要的社会职责.高校教师应该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用法律、法规和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尽可能预防假科学和伪科学的传播,与时俱进,通过自学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使高校教师体现出"大师、高德、优范"的风采,真正承担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805.
石辰芳 《民族学刊》2023,(10):27-37+150
经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以经学为中心的古代学术体系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经学文本的撰写与传习的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不断丰富和强化的过程。从古代人才教育与选士的层面来看,经学文本是育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学术源泉,汉唐经学提供了丰富且规范的育化文本,宋明理学凸显了经学文本的育化能力,少数民族政权均遵从经学文本的育化地位。从语言文字的规范历史来看,经学文本的书写载体与书写形式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体系,经学文本文字的规约性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型范,其演进性绘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记忆。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孕化与传承来看,经学文本熔铸了夷夏一体、天下一统的共生信仰,以及仁爱和合、礼乐文明的共荣信仰,推动中华儿女在信仰的恒辉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之姿走向今天,并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806.
网络平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政治传播的一个向度,全新场景下的用户与传统概念上的受众截然不同,各民族的“人”本身发生了进化、异化、云化,传播模式也由此产生了本质性位移,诸种变化和位移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和土壤。智能算法在信息推送、议程设置、于传统政治传播权力消解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场景进行解构与变革,使得算法日益成为引导政治传播规则、资本营销模式的重要且核心元素,而传播的算法化也需围绕网络共同体的重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再构层面进一步实现碎片场景、消费场景、仪式场景的融通,以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效。智能算法时代的网络空间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景再构的重要意义在于族群边界重建、族群集体记忆重构,甚至族群认同重塑的可能性,为政治传播主体和各民族网民提供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场景,提供了“自上而下”与“由下而上”共同书写以“五个认同”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可能。  相似文献   
80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建工作中一个带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必须充分运用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和50多年来的执政经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进行探索和实践。从其路径来思考,就是要不断提高执政主体的执政素质,增强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改革执政体制,借鉴执政经验。一、提升执政素质,奠定执政基础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重点,增强全体党员的素质是基础。抓好重点和基础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学习。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执政为民的…  相似文献   
80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是关键。本文先从费孝通和顾颉刚的学术争论谈起,梳理了费孝通从早期“国家一统多元民族”到后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主张转变的过程和逻辑。具体而言,费孝通早期认为,民族是“多元”的,但是,这种“多元”本质上是文化的“多元”,不具有政治属性。因此,他主张通过保障各民族政治平等来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在将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的视角带入后,他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中,不同民族“分分合合,合之又合”,形成了一个实体的、多层次的中华民族。“多元融合成一体,一体包含多元”。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并不是为了理论构建而构建的,而是基于民族关系视角对中国整体社会历史变迁的概括和凝练。此种主张转变,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809.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掀起了赴藏探险考察的热潮,安多地区成为重要的考察目的地。西方人留下的大量考察游记详细记载了当时安多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事实,从经济贸易合作原因、合作形式、商业构成、经营品种、职业分工与选择等角度,反映出各民族在经济层面互利互惠的交往模式;从族际通婚、生活方式、语言习惯、宗教信仰、共同参与节庆活动等视角,呈现了各民族在文化层面多元融合的场景。由于未能真正理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形态,西方人关于安多地区民族政治关系的认知存在一些错误和局限。  相似文献   
810.
“两个结合”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重历史向度中加以理解。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根性和底色:“大一统”的价值观念奠定了统一安定之道;“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确立了责任伦理之道;“尚和合”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中和守正之道。这些思想观念所蕴含的共同体智慧,蕴藏着化解从多元走向一体现实困境的丰富经验,启发我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寻求公与私、内与外、秩序与自由的平衡,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待深入发掘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