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3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17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商誉是指商业主体由于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特长而形成的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表现为企业的一种综合优势。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资源基础理论进行解释。该理论认为,每  相似文献   
42.
本文在姜守旭PtoP信任模型的基础上,在局部信任模型中融入奖惩机制,丰富了全局信任的影响因素,通过引入自信因子和反馈因子,来合成局部信任和全局信任形成信任度。通过仿真实验得出,模型在精准性和抗攻击性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应用于PtoP电子商务信任管理系统中。  相似文献   
43.
声誉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声誉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也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对声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声誉管理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虚拟企业的基本特点,分析了虚拟企业进行声誉管理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加强虚拟企业声誉管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4.
按照“团队生产”理论,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团队成员之一,也存在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穷庙富和尚”、“59岁现象”、过度在职消费等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致力于求解“如何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减少国企高管的偷懒行为?”这一长期困扰政府的难题,并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一个“最优解”——合理的产权安排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45.
招生计划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建立了高等院校的招生计划计量模型,首先建立学校实际接纳能力模型,然后综合考虑学校收益与社会声誉对模型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6.
近年来在国际性的公关反思思潮中 ,对公共关系与 CI、CS和声誉管理之间的关系的争论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们每一个都作为不可或缺的构成组元 ,共同构筑了现代社会组织的经营与管理的新的理念系统和思想体系。要用辩证的观点和当代复杂科学的观念来科学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企业声誉是企业给社会公众的综合印象,是企业的整体性无形资产.企业声誉的形成是由各利益相关者、产品与服务、企业战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需要企业长期、持续的努力.良好的企业声誉能使企业获得更好的财务绩效、更高的交易效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等积极的声誉效应.  相似文献   
48.
从委托资产组合管理中的最优报酬合同、声誉对管理者的影响及资产定价和一般均衡三个方面综述有关委托资产组合管理的研究现状,剖析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并提出至今未解决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9.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4,(31):M0001-M0001
正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要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各级各部门要抓紧行动,党员干部在危难面前要为群众着想,做群众的脊梁。我们有应对大灾难的经验,有众志成城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科学救援,一定有能力战胜这场灾难。2014年8月4日在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飞机上召开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时  相似文献   
50.
信息化与中国信用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用问题.我国应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信任产生的基础出发,运用相关理论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中国信用建设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