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99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78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早以埋下南北文化不同的种子;在南北朝分而治之后,南北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断趋于凸显。《北史》《隋书》论南北文章、学术的不同宗尚,明代董其昌论画分“南北二宗”,徐渭论曲分“南曲北调”,清代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论书分南北派,梁启超总结、纵论“中国地理”决定的南北文化、艺术之“大势”,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南北文化特色论,对于当下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2.
去年金秋的一个午后,从北京的张自忠路悠哉游哉地一直逛到南锣鼓巷。这条当年的寻常巷陌现在已成著名景点,到处是熙攘的人流和栉比的商家,和古旧的胡同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应,着实令人印象深刻。这条巷子南北走向,北边起于鼓楼东大街,南边止于地安门东大街,有700多米长,是迄今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条具有元代胡同肌理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巷  相似文献   
113.
后梁统治者延续萧梁家学门风之传统,萧詧、萧岿父子等皆笃信佛法,其治下佛教氛围颇为浓郁。就相关僧史看,后梁僧侣多重禅修,与南朝佛教普遍盛行的义解教风有所不同,而与北朝偏重禅行的风气趋同。后梁在文化上为萧梁余绪,其佛教却呈现出北朝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在江陵地域佛教禅学的积淀颇丰,江陵玄风自不如建康浓郁,对禅风有所包容;二是后梁与北朝联系密切,北方禅学高僧多有南游荆州传法者,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当然,也与后梁统治者重视禅学的导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4.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各派政治势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各有坚持,也各有妥协与让步,终于使一场以暴力发难开始的大革命以南北和解五族共和而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清廷、清政府、孙中山、革命党、立宪党人以及袁世凯和新军将领等,都各有不同作为。文章根据相关史料重新排比新军将领段祺瑞的言论与活动,揭示其在辛亥大牌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一个绝对称职的操盘手。   相似文献   
115.
本文系统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南北经济贫富差距的现状,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技术要素的创造和转移等几个角度分析了南北贫富差异的原因,并对我国今后应如何发展经济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116.
1910年代北大已草创了现代中国的学科基础,但其在1920年代初"五四"落潮后明显衰退,所幸知识界并未就此停滞:此时大批学人南下,东南大学迅速崛起,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学科的基本体系;1925年,东大日乱,大批名流北上,清华因之顿然勃兴,并很快促成中国现代学术的格局基本成型,形成了一批原创性的文化精品。低迷有年的北大,在1931年蒋梦麟、胡适主校后亦得再起。至1930年代初,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基本实现。由于东大和清华的带动,南北两个名校群先后出现,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开始初具国际影响。这是个"学术现代化"的过程,亦是中国知识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和中国学术团队纵深嬗变的过程。它得力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得力于坚实的人才储备,得力于高效的人才流动。而这流动,又得力于优良的大学制度,得力于宽松的民政制度,还得力于那批横跨政学两界的"两栖人"。这一"南北问题"是现代中国知识界南北互动的典型写照。此问题异常繁复。其过程与中国留学生的归国浪潮基本吻合,并尤其受益于千余名庚款生。后者使得南北大学在1920年代全面崛起,促成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和现代中国知识共同体的成长。抗战胜利后,社会政治的鼎革促使其瓦解,南北问题遽尔终结。  相似文献   
117.
隋代统一为南、北诗风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时机,隋诗承南北诗歌之余绪,渐有合其两长、去其所短之趋势.但是,隋代统一之于文学的影响并不全在正面,隋代的政治环境以及杨广个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南北诗风的融合,隋代诗人的地域局限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8.
唐代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繁荣的盛世,孕育出合南、北文学之两长而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在走向盛唐的过程中,经历了初唐近百年的时间,这是唐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消化吸收了南朝诗歌讲究藻饰声调的咏物写景手法和声律技巧,使律诗得以定型;又继承了北歌的慷慨情怀和悲壮刚烈气质,音情顿挫而骨气端翔,呈现出唐诗风骨;加之在创造兴象玲拢而韵味无穷的纯美诗境上所取得的进展,初唐诗歌在词采、声律、情思、意境等方面,为有唐一代健康而瑰丽的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9.
杨素是隋代的一个重要人物,军事上,他曾战绩显赫;政治上,他曾叱咤风云;诗歌创作上,数量不多且多为赠薛诗,但言之有物而感情深挚;诗歌重乎气质的同时,注意吸收南诗艺术技巧上的优点,主导风格是雄深雅健.其诗歌创作成就较高,反映出了隋代南北诗风融合的趋势,给自六朝以来浮靡诗风的诗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体现了隋代文学特别是隋代前期文学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