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6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3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03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我谈一个稍微具体一点的问题,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个问题在最近这些年比较突出,有一种说法叫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不讲信仰.因此觉得中国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有很大的悬疑.我在1987年出版的《价值论》中,曾第一次肯定了"信仰"概念.我主张,人的价值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这是任何一个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我在论文答辩时,人们主要怀疑这个问题,说你肯定信仰,是不是为宗教说话?我讲信仰和宗教应该区分开来的.二十几年前,我用信仰和宗教的区别来为人的信仰权利争辩;二十几年以后,我又要用这种区别来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点辩护了.  相似文献   
162.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明清时代是中国文人画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中国文人画三大画科中最晚成熟的画科——文人写意花鸟画在元代水墨山水画艺术成就的影响下最终得以形成,徐渭、八大山人的出现把文人画中的"写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在中国文人画史中具有辉煌历...  相似文献   
163.
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在顺治朝顺利,在康熙朝失意。原因之一是其文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科举制艺要求,思想倾向也与康熙朝文教政策存在差异。造成这种不合与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当时文教政策处在从混乱到规范的动荡期,科举取士的衡文标准也不明确。这种情况下,考官没有统一的选拔标准与依据,士子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致使"艺业者漫无所宗",是蒲松龄科举有过一时得意之后被无情黜落的根本原因。这是蒲松龄个人生活的悲剧,却成就了我国古典小说有了《聊斋志异》这一伟大名著的喜剧!  相似文献   
164.
165.
张法 《求是学刊》2016,(1):111-119
中国上古仪式中心从空地和坛台到宗庙的演进,其实质是在天神地祇祖鬼一体的结构中,由以天为核心到以地为核心再到以祖宗为核心的演进,中国上古历史演进的特色是在血缘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质的提升。祖庙中心的具体演进,在商代以宗为主要语汇,在周代以庙为主要语汇。祖庙中心构成了古代仪式中心进入宫殿中心之前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66.
唐中宗奉行重佛轻道政策,而睿宗则崇道重佛,这些政策不仅与中宗、睿宗个人经历、性格有关,而且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7.
168.
《东西南北》2008,(7):69-69
白俊才,水利建筑工程师,一位深谋远虑而果断机智的实干家。作为家乡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他极富远见卓识,于2005年11月进驻南山,成立了黑龙江南山财富水利工程有限公司。他自筹上亿元资金,率众开拓南山,拉开了兰西河口水电站工程和综合开发项目的帷幕,给这片贫瘠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和崭新文化理念!他屏弃家族小圈子,面向全国选聘启用高水平技术能人。  相似文献   
169.
56都峤山     
都峤山,又名南山,是广西省级风景名胜区,桂东南名山之一,以典型的丹霞地貌著称,距容县县城7公里,是全国道书所称三十六洞天的第二十洞天。山中有胜景“二洞、八峰、二十岩”。历代以寺观众多,风光奇丽而闻名于世。古时山上有九寺十三观,有著名的讲学所太极岩等,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  相似文献   
170.
河汾诸老是金末元初一批出生或落籍于黄河、汾河流域的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文坛巨星元好问“以唐人为指归”诗学思想的内涵,为肇启元明宗唐复古诗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严格说来,他们应被称为诗人群体而非诗派。其群体性活动和文学创作可先后以金室南渡和蒙古灭金为断,分为三期。其诗作以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表现隐逸生活、山林情趣为主,兼有“陶之达”和“杜之忧”两种倾向。其诗学宗尚与金末元初学唐复古诗风相一致,但在学唐诗诸家方面特别强调转益多师,不拘一格。河汾诸老是金元易代之际文坛的重要现象,是一个有影响的金遗民诗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继往开来和促使元诗繁荣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