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85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60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杜甫和柳永,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区别,但有许多方面可相提并论:一、杜诗和柳词一样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二、杜诗和柳词的女性题材都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三、柳词对杜诗造句法和铺叙的艺术手法有所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2.
《社会科学论坛》2005,(3):65-87
基本事实 核 查 报 告 涵 盖 英 语 系 黄 宗 英 副教 授 1999年 之 后 的 主 要 成 果 , 其 中《抒情诗史论》基本上是此间他所发表的 八 篇 论 文 的 汇 编 , 外 加 新 写 的 一章 。这 些 论 文 都 曾 重 复 发 表 ,发 表 次数 不 同 ,但 内 容 基 本 雷 同 ,只 有 少 量的文字调整。 以下 换算表,以《抒 情史诗论 》中的绪论和8章为基准,每章各计数为1,列出与之相对应的中文论文数字和英文论文数字。 剽窃情 况:除《抒情诗 史论 》第 八章 尚未核查 ,从1999年《艾略特 》一 书起,所查及的黄宗英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33.
三部以上的大型长篇小说可以称之为多部曲小说。20世纪以来,它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小说的新文体。多部曲小说是长篇小说中生活思想艺术容量最大、内涵层次甚多的小说,主要的特征是史传的雄伟规模、群体的艺术体式、综合的生活全书、诗史的风格。这类长篇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悲剧三部曲到小说三部曲的问世期;从三部曲小说到多部曲小说的发展期;从系列式多部曲到集成多部曲的调节期,多部曲长篇小说的历史命运正如其他类型的小说一样,都需要经受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挑战。它已取得的创作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不少佳作堪称文学里程碑,决不会稍纵即逝,仍有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4.
潘承玉 《学术论坛》2006,7(9):132-137
伴随着近年明清史研究最振奋人心的创获顾诚《南明史》的问世,有关南明文化特别是文学的研究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历来史家关于“南明”的时空界定未曾统一,“南明文学”概念究系何指更从未见人澄清。文章考察了“南明”的词源、南明史实在时空的窘仄以及迄今为止的南明史著作的叙事策略,提出了南明文学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追究南明时代的历史属性,拓展出南明文学的心理时空。文章最后认为,只有在一个极为开放的宏通的视野中去把握南明文学,才有可能没有遗珠之憾地从中解析出有关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5.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成为中国学界的显学,对先锋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可是,在第三代诗人的诗论文章以及众多中国当代诗史的学术论著,如洪子诚、刘登翰合著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以及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书之中,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或讨论,形同隐匿。对于当代诗史发展的分期问题,这些著作往往舍弃后现代主义,改以诗歌群落和思潮流派的兴替,作为先锋诗歌的主要分期依据,刻意忽视第三代诗歌所蕴含的后现代特质。事实上,对于中国当代诗史的"后现代时期",依旧存在相当可观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136.
顾炎武在创作上能踵武少陵的"诗史"精神,并能在艺术风格上主动效法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作为乾嘉学风的开创者,顾炎武在清初确立了一种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整个清代杜诗学的发展亦影响深远.在<日知录>中他还辟有专章对注杜进行研讨,其杜诗学的考证体现出"引据浩繁"的特点,但其中也存在许多疏失与舛误.  相似文献   
137.
吴梅村之诗号称"诗史",抒情纪事,或哀怨缠绵,或沉郁顿挫,寓含批判,以诗传史,可谓深得诗家三昧。吴梅村的〈雁门尚书行并序〉与其《绥寇纪略》相结合,史诗互证,聚焦于孙传庭之剿寇策略及其与李自成之交锋过程。借此研究,可以在"正史"之外,重新了解孙传庭之剿寇韬略、功绩及其无奈,亦可见晚明民变起因、壮大以至于导致大明王朝倾塌之原因,并借此以彰显吴梅村诗歌之诗史特征。  相似文献   
138.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捩,而传统士人的政治关怀多以诗歌形式表现.此一时期诗歌,可分为支持变法者之诗和反对变法者之诗.支持变法者卷入变法的程度有深浅,感情较为复杂,但多对变法失败致以哀怜痛惜之意.反对变法者,其诗带有鲜明的保守立场.相关的诸多诗作,皆带有特殊时代新旧杂陈的烙印.其题材与表现手法虽仍沿袭诗史传统,但时人心理渐变,对事件中心人物的认识,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均有所改变,对变革开始有新的反省和诉求.  相似文献   
139.
作为最先感受到盛唐衰败迹象来临的诗人之一,元结早在天宝初期便率先转向写实,注重揭露大唐盛世掩盖下的腐朽、衰败,在诗文中推见至隐、反映时事、参与现实,表现出明显的诗史精神。尤其对于一些敏感的时事,其仍然能够秉笔直书,不仅反映出事实真相,也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史实依据。这主要得益于元结关注现实、参与现实的品格,其诗史精神主要表现在良史信笔、贬议君主、为民请命等方面,体现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维护正义的道德勇气。  相似文献   
14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68-73
明清之际的诗史观念发生在满汉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民族情感与天下观念相激荡,其精髓远非讽喻上政或者暗合时事的文学原则所能括尽,而是着眼于诗与史在文化意义上的相通性,提倡以诗的形式保存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道德情操,以为来日重建之根基。这样的诗史观念不仅肃清了宋代以来空言载道和审美主义文学的消极影响,而且重构了温柔敦厚诗教的理解模式,极为深刻地折射出士人阶层对于明室覆亡的自我问责以及对新朝官史将要遮蔽本民族精神命脉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