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85篇 |
理论方法论 | 16篇 |
综合类 | 160篇 |
社会学 | 7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社会科学论坛》2005,(3):65-87
基本事实 核 查 报 告 涵 盖 英 语 系 黄 宗 英 副教 授 1999年 之 后 的 主 要 成 果 , 其 中《抒情诗史论》基本上是此间他所发表的 八 篇 论 文 的 汇 编 , 外 加 新 写 的 一章 。这 些 论 文 都 曾 重 复 发 表 ,发 表 次数 不 同 ,但 内 容 基 本 雷 同 ,只 有 少 量的文字调整。 以下 换算表,以《抒 情史诗论 》中的绪论和8章为基准,每章各计数为1,列出与之相对应的中文论文数字和英文论文数字。 剽窃情 况:除《抒情诗 史论 》第 八章 尚未核查 ,从1999年《艾略特 》一 书起,所查及的黄宗英所有发表著作均有明显剽窃问题,且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33.
裴树海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7,(4)
三部以上的大型长篇小说可以称之为多部曲小说。20世纪以来,它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小说的新文体。多部曲小说是长篇小说中生活思想艺术容量最大、内涵层次甚多的小说,主要的特征是史传的雄伟规模、群体的艺术体式、综合的生活全书、诗史的风格。这类长篇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悲剧三部曲到小说三部曲的问世期;从三部曲小说到多部曲小说的发展期;从系列式多部曲到集成多部曲的调节期,多部曲长篇小说的历史命运正如其他类型的小说一样,都需要经受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挑战。它已取得的创作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不少佳作堪称文学里程碑,决不会稍纵即逝,仍有蓬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4.
伴随着近年明清史研究最振奋人心的创获顾诚《南明史》的问世,有关南明文化特别是文学的研究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历来史家关于“南明”的时空界定未曾统一,“南明文学”概念究系何指更从未见人澄清。文章考察了“南明”的词源、南明史实在时空的窘仄以及迄今为止的南明史著作的叙事策略,提出了南明文学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追究南明时代的历史属性,拓展出南明文学的心理时空。文章最后认为,只有在一个极为开放的宏通的视野中去把握南明文学,才有可能没有遗珠之憾地从中解析出有关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5.
陈大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7-26
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成为中国学界的显学,对先锋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可是,在第三代诗人的诗论文章以及众多中国当代诗史的学术论著,如洪子诚、刘登翰合著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以及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新诗史》等书之中,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或讨论,形同隐匿。对于当代诗史发展的分期问题,这些著作往往舍弃后现代主义,改以诗歌群落和思潮流派的兴替,作为先锋诗歌的主要分期依据,刻意忽视第三代诗歌所蕴含的后现代特质。事实上,对于中国当代诗史的"后现代时期",依旧存在相当可观的诠释空间。 相似文献
136.
137.
陈岸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4):53-66
吴梅村之诗号称"诗史",抒情纪事,或哀怨缠绵,或沉郁顿挫,寓含批判,以诗传史,可谓深得诗家三昧。吴梅村的〈雁门尚书行并序〉与其《绥寇纪略》相结合,史诗互证,聚焦于孙传庭之剿寇策略及其与李自成之交锋过程。借此研究,可以在"正史"之外,重新了解孙传庭之剿寇韬略、功绩及其无奈,亦可见晚明民变起因、壮大以至于导致大明王朝倾塌之原因,并借此以彰显吴梅村诗歌之诗史特征。 相似文献
138.
石任之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4):90-96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捩,而传统士人的政治关怀多以诗歌形式表现.此一时期诗歌,可分为支持变法者之诗和反对变法者之诗.支持变法者卷入变法的程度有深浅,感情较为复杂,但多对变法失败致以哀怜痛惜之意.反对变法者,其诗带有鲜明的保守立场.相关的诸多诗作,皆带有特殊时代新旧杂陈的烙印.其题材与表现手法虽仍沿袭诗史传统,但时人心理渐变,对事件中心人物的认识,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均有所改变,对变革开始有新的反省和诉求. 相似文献
139.
张静杰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74-84
作为最先感受到盛唐衰败迹象来临的诗人之一,元结早在天宝初期便率先转向写实,注重揭露大唐盛世掩盖下的腐朽、衰败,在诗文中推见至隐、反映时事、参与现实,表现出明显的诗史精神。尤其对于一些敏感的时事,其仍然能够秉笔直书,不仅反映出事实真相,也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史实依据。这主要得益于元结关注现实、参与现实的品格,其诗史精神主要表现在良史信笔、贬议君主、为民请命等方面,体现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维护正义的道德勇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