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85篇 |
理论方法论 | 16篇 |
综合类 | 160篇 |
社会学 | 7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男外女内界划分明的中国传统社会,时政题材历来是男性作家的专利。传统女性长期囿于闺阁内闱的狭小天地以及深受女教思想的束缚,普遍缺乏自觉的政治关怀和国家意识。女性书写也因之基本局限于个人生活的记录和个人情绪的抒写,极少关注国家政治与时代兴衰等重大题材。随着女性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以及女性逐渐走出闺阁,明末清初以来,特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这种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部分知识女性开始自觉关注社会政治和时局动荡。在这些女性文人中,江南才媛陈蕴莲是其中较为突出且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的一位。文章以其战乱纪事诗为中心,就陈蕴莲对女性创作传统的突破作了详细阐述,并尝试剖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2.
周礼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6)
郑敏现在是唯一的<九叶集>形成的见证人,郑敏认为九叶诗人在新诗史上可以分为被遮蔽的时期、被埋葬的时期和重新发现的时期.<九叶集>编选郑敏诗歌时所采的两大原则在新诗史上是一个有价值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3.
倪惠颖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4)
毕沅以封疆大吏身份同袁枚共主乾隆中后期诗坛,<吴会英才集>便是毕沅以其幕宾诗歌为主要编选对象的地方诗歌总集.本文通过对这一选本的编选意义、宗旨的分析以及其中所选黄景仁诗与翁方纲编<悔存诗钞>的比较,展现了乾隆中后期复杂的诗史景观,包括在性灵派冲击下庙堂诗人内部的分化、对诗歌传统兼容并包的多元化趋势、诗坛在朝野势力逆转的趋势中难以彻底摆脱庙堂势力的主导等. 相似文献
154.
陈玉兰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2):96-99
寒士是悲剧情境的体验者和悲剧意识的主要精神载体,也是体现悲剧意识的悲诗的主要创作主体。寒士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寒士诗歌有着特殊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5.
周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6):662-666
杜甫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历史事件的诗歌,在唐代称作“诗史”。宋人接受“诗史”说并加以深化,主要从诗歌的历史属性与政治属性两方面进行了阐释,且付诸文学批评与创作,使“诗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扩大。这种深化与拓展,应该归功于我国古代“断章取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等阐释学方法。宋代“诗史”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明代诗人提出了“诗非史”的观点,清代学者从考据的角度提出了“诗史互证”等观点。这些观点的不同,在于他们对“诗史”说的文学属性、历史属性及政治属性的阐释的侧重点不同,从而造成了对“诗史”说的不同阐释。 相似文献
156.
朱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抒情诗如何具备史的内涵,亦即诗人要运用怎样的方式使叙事成分在他的文本中发挥其功能,这需要作一番考察,以苏轼为例,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他制作诗题的方式了。不过,呈现于通行本《苏轼诗集》的诗题,实际上有不同的形成途径,需要通过文献学的考订,来确定其当初的原貌;在此基础上,联系北宋时期逐渐丰富的诗史观念,可以看出苏轼撰拟诗题时的主观意识。利用题、序、自注等副文本与正文适当配合,使副文本凸显史,而正文仍维持诗的抒情传统,是宋人诗史观念付诸写作实践的基本方法,知见所及,大约是苏轼有意识地奠定了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57.
南炳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1-65
明朝自嘉靖、万历以来 ,直至崇祯末覆灭 ,与日本断绝了外交关系 ,而南明政权对日本改行通好、求助的政策。由前者的断绝交往到后者的通好求助 ,经过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过程是在南明时期完成的 ,共分三个阶段 :一、弘光时期 ,这是沿用明朝末年旧政策的阶段 ;二、鲁监国、隆武两政权并存时期 ,这是拒绝交往与通好、求助同时并存的阶段 ;三、鲁监国政权、郑成功及其子孙主持的政权、永历政权等并存时期 ,这是通好、求助政策全面推行阶段。影响南明政权对日态度转变的因素 ,包括总体形势、力量对比的变化 ,当事人的经历和性格 ,以及地域远近等 相似文献
158.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9.
潘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37-40
晚清诗人王柏心的诗歌体现了鲜明的诗史品格:记录战事的诗作记述了道咸之际清王朝分崩离析的危局,近于实录,具有诗史品格;记事名篇从生活细节中引发无穷之思,真实可感,同样彰显了诗史品格;读史书愤之作援古证今,借历史典故剖析时局,使其诗作获得了诗史性,在晚清诗坛堪称奇观。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