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6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6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4篇 |
人才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508篇 |
理论方法论 | 80篇 |
综合类 | 1179篇 |
社会学 | 41篇 |
统计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28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91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92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97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项松林张志鹏杨彪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3):30-46
数字赋能政协协商是政协履职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数智化运行的新型协商形态。本文以数字赋能为论域,阐释了数字赋能政协协商的内涵与效应,梳理了数字协商的推进历程,并以浙江省、湖南省数字政协建设为案例样本,从理念、平台、体系三个维度总结数字政协建设经验,揭示其在体制、技术、数据方面存在的不足。客观地看,当前数字赋能导致了协商的形式主义与“数字悬浮”;加剧了协商主体的分化;扩大了“数字鸿沟”;产生了“数字异化”等算法黑箱问题。因此,要构建数字协商机制,提升数字变革保障力;加强数字技术建设,推进数字有效协商;加强数据治理,发挥数字协商效能。 相似文献
52.
53.
程承坪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49-455
自2013年起,中国服务业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为了促进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从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而言,根据服务业的特点,人工智能要赋能服务业,就不能仅仅开发人工智能的智能,还必须同时开发人工智能的情能。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目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主要着重于开发人工智能的智能。但弱人工智能必然要发展到强人工智能,而强人工智能像人类那样行为是其基本规定,人类既拥有智能,也拥有情能,因此,强人工智能不能仅仅拥有智能,还必须拥有情能。根据“多重可实现”理论,一种功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机制,尽管人工智能与人类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以及行为逻辑基础,但人工智能仍然可以模拟包括情能在内的许多人类行为。根据人类情能的特点,通过模拟可以使人工智能拥有情绪感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从而使人工智能拥有基本的情能。拥有基本情能的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提高赋能服务业的效率,从而促进中国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4.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与贫困做斗争,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站在这一历史节点,我们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赋能、赋权—资本积累”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的治理历程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探求其创造减贫奇迹的内在机理。本文基于对现存治理问题以及兼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这一未来战略目标的综合判断,提出“十四五”阶段以提升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为赋能治理导向、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为赋权治理导向的建议,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贫困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5.
56.
张飞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75-79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失业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与自身的先赋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确实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其在就业中遭受一定的社会排斥。“新失业群体”的父辈由于本身的失业下岗而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特殊的体制转轨境地,使之遭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57.
朱智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80-85
建国后,南京地区陆续出土了6方东晋南朝陈郡谢氏墓志。此6方谢氏墓志所载地名十分丰富,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不断积累的过程,且多与谢氏仕宦、婚姻、里籍相关。谢氏仕宦、爵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其家族江左发展的地域轨迹;谢氏姻亲地望的变迁,则反映了其地位攀升的发展历程。墓志地名所反映的诸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东晋南朝谢氏一族的兴衰历程。出土的6方谢氏墓志,也指示了谢氏家族的3处葬地:建康县石子岗、江宁县(或秣陵县)牛头山、溧阳县葬地的变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观念:魂归故土与安处异乡。 相似文献
58.
蒋文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138-141
在汉代文学史上,与苑猎京都大赋和抒情言志赋保持同样均衡发展态势的还有咏物赋。而且和前代文学中的咏物描写相比,西汉及东汉初期的咏物赋在独特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比附颂德的特点,它们强调德行使物象发生的情态改变,有一个自上而下施德的转折,所以其歌颂的对象是以帝王为主。而东汉中后期受时代变化的影响,有些咏物赋开始藉外物来抒发赋家内心之胸臆,有些则增加了对物象本身物质形态的描绘,而且在尽物之态的同时还流露出一些审美观照,将赋家的内心体察以及物象特性巨细无遗地表现出来。而汉代咏物赋这种从比附颂德到托物抒情的转变,正可使我们捕捉和把握到其中所体现的时代、文体以及赋家思想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59.
在《诗经》叙事诗的文本中 ,赋所呈现的艺术情趣常常为人忽视。其实赋不独适于做空间上的铺写 ,它更能表现时间的迁延之于生命主体的意义 ;赋既可以用来抒情写志 ,也可以论述表面性的现象 ,从而引发想象 ;同时赋的表现形态 ,也拓展了文学表现和读者阅读的艺术空间 ,极具艺术范型意义。 相似文献
60.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他的赋美学意识和思想对魏晋六朝赋美学具有开启性的历史意义,他明确把赋文学的本质定义为对赋言之美的创造,赋家对赋言之美的创造也即是赋家对赋之意象和气韵的审美创造,强调慷慨悲壮是赋美的基本精神。他将审美之赋从价值论方面定性为小道,反对赋文的审美创作可以令赋家收获自己生命的不朽,他的赋观在这一点同曹丕的文章不朽论直接对立,对立的背后,隐约可见曹植同曹丕在政治上各自处境、位势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赋文创作是否具有审美救赎功能有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