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8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32篇
管理学   14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83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419篇
理论方法论   267篇
综合类   2404篇
社会学   181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182篇
  2023年   855篇
  2022年   740篇
  2021年   728篇
  2020年   497篇
  2019年   385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41.
新时代中国周边公共外交承担着增进周边国家公众对中国认知、理解和信任的重要任务,肩负着消除周边国家公众对华认知赤字、信任赤字和认同赤字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公共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但中国周边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能力建设的局限、周边国家政治社会环境的多变与民粹主义的抬头、亚洲地区治理的滞后与内部分化倾向的强化、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和价值观博弈的加剧、西方媒体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歪曲抹黑也制约着新时代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的效果。基于此,推进新时代中国周边公共外交需要构建政治支撑与资源保障体系、深化人文交流合作与地区人文治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周边话语体系建设、强化公众间交流交往与沟通互动、建立舆论危机预警与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42.
刘博 《新疆社会科学》2022,(6):87-96+178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由于多维度互嵌关系与多面向复杂生态的存在,网络空间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在理论层面,网络空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塑应当着眼于框架共享、心理共振、价值共创等维度,以夯实认知共同体基底、增进情感共同体引力、强化命运共同体观念为主要发力方向,贯通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实践层面,对应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应着力于共享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的精准嵌入、群体共鸣感与个体代入感的提升强化、表达有效性与沟通有效性的协同提升,实现网络空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持续生成与巩固。  相似文献   
43.
马慧  马蔚 《现代交际》2022,(9):97-104+123-124
面对当前社会伦理问题,儒家塑造心性、约束行为的伦理思想值得推崇,重新挖掘、阐释儒家“仁爱”“礼德”和“诚信”的社会伦理内容,培育道德主体内在德性特质和外在道德行为十分必要。因此,以儒家伦理思想构建道德同一性,抑制利己天性,推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实现儒家伦理传统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对话,对构建当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4.
社区教育的内容、属性决定了社区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社区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功能,分别从精神认同、物质支撑、民生福祉、制度运行、“绿色”根基五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教育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盘活社区教育经济、扩大社区教育供给、主动融入社区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5.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解决当代人与自然日益尖锐的矛盾问题的行动指南。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丰富的科学内涵,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在人类前途命运如何发展的时代课题下,积极研究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人学意蕴,探寻人类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体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6.
作为一种中国倡导、服务全人类的海洋治理构想,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基于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生态和海洋安全而形成的“五位一体”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理论设计与实践构建过程中,海洋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延续性、实践性、人民性与系统性等内在特质。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从观念转向实体的动态过程,需要从话语引领、法治支撑、外交推动和安全维护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话语力量,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法治建设,深化海洋命运共同体外交实践,优化海洋命运共同体安全环境,从而有力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47.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中央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新论断是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党的二十大关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关部署,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上要融入国家统一的现代经济体系,政治上要全面推进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建设,文化上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建设上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态上民族地区要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呈现出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历史逻辑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百年建构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再向“自为”状态的历史演变;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理论支撑;从实践逻辑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进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其建构的现实路径。从这三重维度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生成脉络,深入挖掘其形成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9.
5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开展民族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维护我国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置于高校空间结构中,并划分为凸显符号特征和象征意义的物质空间、强调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认知空间、基于共同生活和实践互动的情感空间,借以考察高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结构和生产关系。基于此,以政治象征符号作为强化高校物质空间的主要手段,以思政课程体系作为构建高校认知空间的重要载体,以师生交往实践作为构筑高校情感空间的根本途径,进而优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结构,加强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