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1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48篇 |
理论方法论 | 44篇 |
综合类 | 100篇 |
社会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泉州、厦门等地的石造宝箧印塔进行了分类比较,将宝箧印塔依其造型、建造者、分布地点等,分为两大类型四个种类。并分析了福建石造宝箧印塔产生变化的原因:本土化与世俗化。 相似文献
222.
中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是该构想的先驱者和推动者,俄罗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位置,印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中俄印金砖三国地缘相连,具有较多的共同利益和相似(近)利益,容易达成共识。三国互联互通、互补互利,发挥亚欧大陆和海陆复合大国的优势,适应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俄印金砖三国共同的内在需求和战略指向。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符合中俄印三国各自的利益,也是中俄印三国的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中俄印三国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23.
国际关系心理学语境下的俄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竹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2):104-107
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行为,核心要素是把微观心理融入宏观国际关系中,三个层面是个体心理、国家心理和国际心理。国际关系心理学语境下的俄印关系,表现为:俄印相互借重、制衡来自西方压力;大国心理根深蒂固,主张世界格局多极化;把国家安全作为与民族、国家紧密相关的主题。21世纪初国际背景下的俄印关系则体现为:政治与外交高层互访频繁;经济与核能大型合作;军事技术分享深入对东亚、南亚地区乃至国际政治与安全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24.
缅甸在中美印战略棋盘上均有非同寻常的战略地位。分析各国在缅甸的战略利益有助于我们破除思维迷雾,摒弃自大和紧张心态,认清他们的劣势和优势,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包围和促进合作。要对美印的外交图谋有所警醒,但最重要的,还在于积极培育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225.
杨毓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16-18
1944年底,中美英印缅联军集中兵力于中缅印战区发动攻势,将日军全歼于滇西和缅甸战场,取得堪称“东方诺曼底”战役的伟大胜利,与欧洲盟军“诺曼底登陆”遥相呼应,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26.
227.
228.
岳麓书院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的竹简背面上有两种现象:一、用刻刀或者墨笔划出的简背划线;二、简背反印字迹。以《状四种》卷册一为例,将论证对此两种现象的分析如何为复原卷册简序提供重要线索。竹简背面的分析不仅可以适用于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竹简,而且也适用于来历不清的竹简。因为后者缺少在出土地点原来位置的信息,所以这两种简背现象的分析对复原后者简序更加有用。 相似文献
229.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歼灭日军精锐机动部队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协定》,苏军所需的军费,由苏联红军司令部在东北地区发行红军票解决,战后由国民党政府负责收回,送往苏联远东银行销毁。苏军进入东北之初,因伪满印钞设备及油墨损毁,并未根据协定 相似文献
230.
田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73-76
战国古玺自称为“玺”、“句”、“曲”、“丩”。从词源的角度来看,“玺”、“句”、“曲”、“丩”皆有“止”义,用作古玺自名,是因为其主要用于封缄物品的缘故,取其“封止不泄露”之义。燕国的长条形玺自称为“鍴”,或读为“瑞”,影响很大。其实,燕国长条形玺的性质与“瑞”不符,“鍴”当读为“揣”,训为“捶”,因其用于捶锻压抑印文而得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