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21.
和寅恪六七年度.谢晓莹置酒之作。晓莹,寅恪夫人唐女士字,女士维卿先生(景崧)孙女也。  相似文献   
22.
王丽华  马良荣 《职业》2013,(14):61-61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是教师实现教育的途径之一.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每一个细微的马虎都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失误,它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成长与未来.作为任课教师要确立三个教学保障目标:健康的身心、博学的能力、笃志的理念.  相似文献   
23.
康熙身上有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他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皇后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  相似文献   
24.
2008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举行成立30周年院庆。很多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大师莅临祝贺。庆典大会上,教师代表、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的发言虽篇幅不长,但旁征博引,论述了人何以成才,才何以堪用。其好学、力行、知耻的主张,对于我们如何培养人才,有启迪精妙的作用。刘先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著述等身。文化是“化人”的,人之成才,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和滋养,亦即需要先进文化的化育。中国文化有许多精粹,化育了我们历代才子骚人,延续了民族创新发展的伟业。在我们大力推动人才事业发展的今天,刘先生的一番话,对于我们培养德艺双馨、行己有耻、堪当大任的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5.
潘光旦先生(1899~1967年)不是社会学科班出身,但因其家学渊源,从小就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独中文底子极好,外文(主要是英文)也学得特别出色,英文写作词汇丰富,文采风流,深为师友所赞许。20岁出头,他便博览群书。  相似文献   
26.
齐红岩(1971-),博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学名师.首批天柱山学者。现任园艺学院设施园艺系主任、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科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学术方向带头人,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理事,辽宁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计划,荣获辽宁省第八届青年科技奖,入选辽宁省特聘教授,沈阳市教科文卫系统“十佳女职工标兵”。蔬菜栽培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先后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副主编《设施蔬菜栽培学》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设施园艺学课程主讲人之一,设施园艺学课程(一)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相似文献   
27.
那年我正在上高中,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那是一次级别很高的演讲比赛,要求演讲者就美丽、博学、勇敢和诚实哪一个更重要展开阐述。为了体现比赛的公正性,评审团偷偷地在角落里放置了分贝器,以每个人所获得掌声音量的分贝大小作为评审的参照。  相似文献   
28.
中国政法大学杨帆事(大学生逃课现象),反映出师生之间在学习观上、大学生功利主义学习观与大学教师倡导的博学多识的人才培养理念之间的冲突,本文基于两者对功利主义、高校教育目的以及知识价值的不同理解,从而对大学生功利主义学习观对师生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9.
博学鸿词科是制科的一种,该科的诏开对时局的影响包括方方面面,清代分别于康熙己未年和乾隆丙辰年举行了两次博学鸿词科,将这两次词科作一比较,可以看出清代士人文化认同变迁的轨迹,并以此总结清诗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30.
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学鸿儒科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个全新的制举科目,它不同于唐、宋作为吏部科目选的博学宏词科,也不同于乾隆博学鸿词科。这一有别于一般科举史和有关专题论文的全新结论,正是建立在对康熙己未词科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论著的全面占有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清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史,因为未能辨析康、乾两次特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其与唐、宋博学宏词科的差异,而笼统地用“博学鸿词”概称康、乾特科,康熙博学鸿儒科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被逐渐地掩盖遮蔽。于是分别从文献整理、专题研究等角度,对清代、民国以及建国后的“博学鸿词”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进而对21世纪的相关研究视域、研究路径等作理性的学术展望,成为了笔者的涵意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