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0 毫秒
61.
金应熙的天资和勤奋也真令人敬佩,就以经济学来说,当我岭大毕业之前,他亦足以作我的老师了。毕业前我曾写过一篇有关南北朝庄园经济的论文,在一九四九年《南大经济》(经济系的学报。岭南大学一般简称“岭  相似文献   
62.
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厚德博学的教育理念,更新体育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3.
康熙十八年明史馆开局是清代史学、政治、文化、学术、文学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就诗歌史意义而言,它与博学鸿词科考试、冯溥对诗坛的整饬一道,促进遗民群体分化,增强了文人的王朝认同,对文人思想心态与诗文创作、诗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明史馆开局目的、意义及其与博学鸿词科关系的认识中,学界主要存着两种论断,一种观点以为明史馆开局是博学鸿词科考试目的,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康熙帝惩于后者收效甚微而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明史馆开局是一种历史偶然现象,一些清朝官员企图用修纂《明史》的难度来削弱康熙帝对考试录用人才的器重,因而这两种论断均失之武断。虽然倡议者的初衷偏离了康熙博学鸿词科的宗旨,然而明史馆的开局客观上却有助于康熙博学鸿词科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64.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对汤姆·索亚这一儿童形象的塑造。本文着重分析了汤姆的性格特点之一,即表面上看他常逃学,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实际上他又是一个“博学”的顽童。这一既矛盾又和谐的特点使汤姆显得更加可爱和真实。  相似文献   
65.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政治家。他所统治的时期出现了封建盛世──贞观之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坚持忠直、博学的择人标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思想,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一思想,贯穿到他一生的政治生活。唐太宗时,统治集团人才济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相似文献   
66.
在一般人想象中,图书馆馆长一定是位满腹经纶的老夫子,而吴建中的形象却颠覆了寻常概念,他是一位站在时代潮头,有激情,有风度,有个性魅力的博学家,且风趣幽默。  相似文献   
67.
胡远 《老友》2021,(4):59-59
戴逵,字安道,东晋时期隐士、美术家、雕塑家。戴逵曾跟随著名学者范宣学习子史经文。范宣博学多识,一身傲骨,不慕荣华,因不满朝廷黑暗,朝廷先后征他为主簿、太子博士、散骑侍郎等,皆坚辞不就。戴逵十分仰慕范宣的人格和骨气,在跟随范宣读书的日子里,戴逵手不释卷,勤学好问,处处以范宣为师。因此,范宣十分器重他,特别希望他能读好经学,将来好"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68.
"厚德衡水"主题实践活动是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活动。文章以系统论为分析视角,将整个实践活动系统化,在对组成系统的架构进行分析之后,进一步分析了实践活动系统的不足,最后对整个实践活动系统的优化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9.
乾嘉考据时代与博学时代有许多值得比较之处。它们致力于传统的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编著等工作。二者在形成的背景上都处于理性主义史学的前夜,为近代新史学奠定了基础。以复古为解放,溯源辨伪。并走向由宽入窄的深入的专门研究。在治学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体现出从怀疑到批判的求真精神,一定程度上也致力于史学创新。  相似文献   
70.
英语词literature原有学问、著述的意思,19世纪后期特指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审美性著述,形成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秉承“诗艺”传统,彰显科学与艺术、功利与审美的区分。古汉语中的“文学”意为“文章博学”,强调文章的学术内涵和经世作用。日本学者用“文学”对译literature,通过笸川种郎的《支那历朝文学史》中译本传入中国。中国学者接受了新的文学概念,观念上则形成两种主要倾向: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派注重文学的明道经世功能,将审美当作是特殊有效的手段;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派强调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