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89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52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625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51.
本文由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两大文明的宗教起源入手进行分析,指出二者同许多早期文明一样,对农业与繁衍神的原始崇拜表现明显,而通过同样存在于两大文明早期的南北对峙局面影响,导致二者宗教中诸神存在双重名号、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随着文明的发展,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多神崇拜都走向了一神崇拜的方向,为以后的犹太教、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间一定存在某种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2.
刘宏涛  潘建雷 《社会》2012,32(4):232-242
一、污秽何以成为问题人行动的可能及其限度是现代社会科学面对的重要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浮现恰恰意味着人世道德系统的溃散与神圣之物遭遇亵渎的危机,是非曲直难以言说,行动无所适从。道德哲学可以为之说教,社会科学则力图在人的实践中发现并彰显有真实效力和作为事实的道德,以约束失范的政治—经济世界,确保现代人作为道德人的自我持存(self-preservation)(涂尔干,[1893]2005:5)。  相似文献   
153.
红山文化的坛,庙,冢遗址与原始宗教起源关系密切,其在红山先民的生产生活在占有重要地位。红山文化的墓葬规格,随葬品数量,体现了红山文化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等级分化,有着一定制度性。坛,庙,冢体现的原始宗教具有代表性,在这一地区进入宗教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4.
建筑风水是我国的原始文明之一.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中也涉及风水,书中说: 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这说明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相似文献   
155.
王静 《劳动世界》2014,(1):83-83
营销是通过创造、提供和交换产品使双方得到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活动。营销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对自己可以控制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和促销手段的选择和管理来适应外部环境的活动。根据信息的加工程度,外部环境信息可以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大类。原始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直接产生或获取的数据、概念、知识、经验及其总结,是未经加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6.
157.
在汉族地区有关"过年"的民俗传说故事中,"年"的核心意义是妖厉。因着藏汉民族所具有的亲缘之渊源关系,"年"和 两个字不但音读相同,而且"年"的妖厉意义与藏语 的意义也是重合的。汉族关于"过年"的传说与藏族对 的崇拜情况表明,"年"于汉族人的"集体无意识"里只有精怪的意义,并由敬畏"年"而演化为"过年"的节日岁时民俗,隐含敬畏、尊崇的信仰意义;在藏族,却由最初的精怪升华为神,并潜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处,祭祀山神成为全民族普遍的民俗行为,明显地表现出敬畏、尊崇的信仰意义。一隐一显,乃两个民族信仰民俗的差异所在。由于对山神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演化的种种禁忌民俗,和今日的生态保护理念"不谋而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8.
在周代宗法制社会里,婚恋行为虽被主流社会以婚礼的形式加以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种原始婚恋习俗的彻底灭绝,相反,它们仍存在于周代社会。春秋时期,随着理性精神的觉醒,这些风俗对上层的礼产生强大的反作用。由蒙昧时代的原始婚俗发展到文明社会的婚礼,标志着社会理性对人类原欲的约束,而春秋时代原始婚俗对礼的反作用,则意味着被礼压抑的人性本然状态及原欲的适当表露和渲泻。从人类社会进化的角度观察,二者同样具有合理性。后者带有浓重的颠覆性、全民性、狂欢化特征,是春秋节日歌会和歌俗的基础,而节日歌会、歌俗又是催生《诗经》恋歌的温床。  相似文献   
159.
毛雪彦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5,6(4):8-16,95-97
古典进化论学派学者麦克伦南(John· Fergus· McLennan)曾在其著作《原始婚姻》中对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家庭形态进行了论述。麦克仑南对一妻多夫的基本看法是,这种婚姻家庭形态并不是一种例外和反常形态,而认为一妻多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普遍阶段。麦克仑南的这个论点是基于他对人类早期社会基本图景的推论和分析。本文试图在说明麦克伦南关于人类早期社会与婚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来讨论一妻多夫制在其中的序列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