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00篇
社会学   38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竹枝词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枝词由东汉巴渝舞中的(革卑)舞演变而成,(革卑)舞则可能源出<下里巴人>;白虎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摆手舞还保留了竹枝词的某些遗风.竹枝词由地域文艺自宋代以降逐渐普及整个中国,是巴渝文艺对华夏文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2.
在经济全球化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原生态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有所改变,有的荡然无存。然而,在湖北西部清江流域生活的土家族,由于其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使之保存了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其中又以饮食文化最具特色,本文对此作了全面的探讨和清理,并提出加强保护和开发这种独特而又丰厚的文化资源,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3.
通过对2004年第1期<野草>上发表的<聚餐>(作者杨猎)这篇小说,进行全息的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视野的解读,指出了当代中国大陆新写实小说,对于社会转型期内广大社会生活群体--贫民、平民社会生活群体复杂社会文化心理特点的独特描写手法、分析视角和深层剖析,阐明了当代中国大陆文学作品出现的"由走出家因到荣归故里"这一新的审美价值取向追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4.
《社科纵横》2015,(4):137-139
有评论者称萧红的《生死场》对中国古老农村刻划之深刻,胜过了鲁迅的《呐喊》、《彷徨》,它以钝重、粗砺的笔触再现了东北人民生存的原生状态,描写了在"生死场"上无奈挣扎的生命群体。本文从民间精神、原始气象、混沌美学、生态意识、乡愁情节等五个方面对其原生态意蕴特征进行了阐释探析。  相似文献   
145.
传统基础写作教学一直被戏称为"小学生作文",这似乎带有一种嘲讽意味,即将写作看成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体系,使写作过程脱离了其本有的原生态属性,导致写作不再是生命与精神的自由表达与沟通,丧失了学生的真实生命与自由精神。如何以原生态理念指导基础写作教学改革,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6.
胡子宏 《决策》2011,(5):95-95
10多年来,林林总总的官场小说,基本分为三个阶段:“高大全”的主旋律类、细致入微的“官场原生态”、良莠不分的“揭露黑幕类”。河北著名作家贾兴安的长篇小说《县长门》,却凸显出一股久违的纯净的阅读感。  相似文献   
147.
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里,我来到鄂西恩施旅游,这里景色优美,风光旖旎,古建筑成群,杜鹃满山,水杉成林,掩映着座座吊脚楼,好一幅原生态的版画。探腾龙溶洞,爬佛宝名山,访鱼木古寨,游清江,听民歌,观傩戏,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其乐融融。在恩施古城,当地有一道土家美食“合渣菜”,更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48.
赵杰昌 《职业》2016,(19):51-51
初春时节,天下着小雨,天气有些寒冷。尽管是旅游淡季,但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正街一家新开的“梁平竹艺”店内,却围满了观看制作竹帘画、竹筷、茶具等特色竹制工艺品的外地游客。“我们就是把最原生态的传统工艺呈现给游客,让他们真正了解重庆本地的特色和文化。”店老板任勇说。  相似文献   
149.
阿宝的歌声正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回归。中国的民歌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包涵着我们民族的悠久文明。听这样的歌声就像步入倒转的历史文明的长廊。  相似文献   
150.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共识。随着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电影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民族艺术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议题。中国电影长久以来发展并不平衡,因此,以方志电影研究为基础,利用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优势对东北电影"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负载民族形象与文化精神,在深入生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属于本土民族特色的电影精品,继而实现当代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