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首先从文字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德"、"道"、"心"的基本涵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心雕龙》中《征圣》、《宗经》等篇得出:《原道》之"文德"通于"文道",都是指"文"本身的存在样式与生成方式,以至微至妙之变化为基本特征;"文"与"道"、"德"须臾难分,"文"外别无"道","文"外亦无"德"。同时神以通明、圣以化用在天人合一的意义上充实了刘勰自己开篇标举的"文德"论的内涵,进而使得"象"与"心"走向文论体系的前沿。  相似文献   
42.
李璐 《船山学刊》2012,(2):115-118
南宋孝宗赵眘,以皇帝之尊著《原道论》,可谓宋代三教合一思想的突出代表。孝宗以"道"统摄三教,肯定三教分工不同,各有优势,是对历代帝王政教思想的总结,也是对宋代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总结。以儒学为治世之本,佛、道为辅政之翼,佛、道归儒局面的形成是宋代以后三教关系的典型特点。宋孝宗"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明确提出,成为此后中国文化公认的一种理念,也成为三教各自文化特点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43.
探讨“大本大源”是湖湘文化的传统,“原道”是湖湘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原道、卫道乃至殉道成为湖湘文化规约下湖南士人人生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毛泽东、蔡和森等灿若星河的一大批“五四”时期湖南有志青年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与他们在湖南的文化氛围里形成的“原道”精神密切相关。在“五四”时期短短的6年时间里,湖南社会经历了反袁、驱汤、驱傅、驱张,湖南自治运动,以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反日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形成了湖南人一个探讨“大本大源”的“原道”过程,形成了一个历史的链条。而“五四”时期的湖南报刊,则成为这一历史转换、文化转型的不可或缺的“媒介”,成为这一代人才渡河之舟桥,冶炼之熔炉,砺剑之硎石。  相似文献   
44.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45.
《文心雕龙·原道》篇与道家有莫大关系,其篇目体例(篇名、篇次与专章形式)源自《老子·道篇》《黄帝四经·道原》《文子·道原》及《淮南子·原道》等道家文献构成的目录传统。其“原道”思维及以“圣”为“原道”主体的做法也主要是取法道家。刘勰在继承这一传统时,又有三点突破:一是“道”的突破,建立了一种涵盖百家同时兼容“文章”的“道”之观念;二是“文”的突破,将“文”推原于“道”,赋予“文”与“道”同等的作用与地位;三是“圣”的突破,建构了一个自伏羲到孔子的传承有序的“圣王”序列。  相似文献   
46.
肖瑞峰 《唐都学刊》2003,19(4):20-25
原道真的汉诗创作有着鲜明的思想特色,他不仅以犀利的诗笔,奋不顾身地向蝇营狗苟的世俗小人展开讨伐,而且敢于越过他所隶属的那个阶层所人为设置的创作禁区,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传写心声.此外,在以儒教为本位的思想信仰的指导下,他往往毫无矫饰地袒露出忠君爱国的一片赤忱,这在当时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相似文献   
47.
<正>儒家非常重视义利问题,提出了"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程氏遗书·卷十一》),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在儒家看来,义与利作为密切相关的一对范畴有其特定的含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义是指与宜相通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而利是与义相对的,主要指个人利益,即私利。儒家的义利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有深刻的思辨性,也有广泛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如何正视和处理义利的矛盾,不仅关乎自己的心性修养即内圣问题,也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即外王问题。儒家的义利关系之辨不仅推进了当时的政治建设,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8.
自明清以还,关于《文心雕龙》的校注类著作极多,但所校所注犹有未尽确当者。《文心雕龙.原道》篇中,"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不当校为"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生";"惟人参之"的"参",当作"参入"解而不当作"参拟"解;"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太极",并非指的"生成天地之宇宙本体"而是指的《周易》、易象。《文心雕龙.练字》篇中,"鸿笔之徒"不当校为"鸣笔之徒";"暨乎后汉,小学转疏,复文隐训,臧否大半"指的是东汉时文字之学转向空疏,复杂的文字隐伏其义训,当时了解和不了解复杂文字的学者各各参半;"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引发众多歧解与原文的表达不够清楚、完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9.
朱汉民 《湖南社会科学》2009,(5):I0001-I0001
一千年前,周敦颐因对道的强烈渴望而“推本太极”,并作《太极图说》,从而为新千年的中国文化思想建构了一个“推本太极”的道学体系;一百年前郭嵩焘、谭嗣同因发现了天地的剧变,意识到“天变道亦变”的道理,而致力于新道论的建构,谭嗣同《仁学》为新世纪中国建构了一个合中西、融古今、贯科学与人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0.
原道真一生的汉诗创作,经历了占尽“诗臣”风流的仕宦显达时期,初现“诗人”本色的谪守赞岐时期,游移手“诗臣”与“诗人”之间的重返台阁时期以及“诗人”角色最终定位的贬居大宰时期。他能够从众多的“诗臣”中脱颖而出,成为退拔干流俗的真正的“特人”,并进而成为日本平安朝诗坛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丰富多彩而又曲折多变的生活历程和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