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美好生活是人民的心之所向,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诠释,同时也是友善社会发展的理想样态和道德升华。友善社会是创造美好生活的载体和前提,体现出和谐共生与合作共进、和睦相处与和平共益、秩序共构与价值共享等鲜明特点,并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网络等多重逻辑关系。在美好生活视域下构建友善社会,应重构兼容、平等、文明、理性的社会秩序,重塑个体、家庭及社会伦理,重建公共危机之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并营造现代媒体的友善平和环境,继而依托友善社会的逐步成熟,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32.
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修身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修身特质和风貌的民族修身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修身思想文化、修身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层面所倡导的友善,是一种需要长期践行并高度自律的自我发展基础。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有其隽永的价值内涵,大学生对友善美德有其凝固的价值诉求,中国传统修身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友善美德培育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3.
34.
《中州学刊》2018,(1)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个体理性、自由意志为出发点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友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友善价值观理论叙事的主流方案。然而,这一以普遍理性为基础来构建普遍适用的不偏不倚的友善道德以及在友善实践中对权利—义务对等关系的秉持,都缩小了友善价值观形成的现实空间。在反思现代性的维度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友善实践中的价值资源,即家庭作为伦理实体是友善价值观发生的起点,仁爱作为自然情感催生了友善产生的道德基础,追求贵和、大同作为友善实践的伦理文化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现代友善观中的个体性之失。只是传统伦理友善观固有的价值局限和现代变奏,即传统伦理文化中差序格局所造成的私对公阻碍、自然情感的底色所形成的情对理阻隔、伦理实体所遭遇的去家化与家的污名化等造成了传统友善价值观的现代困惑,由此,中国传统友善价值观再造是现代中国友善价值观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5.
36.
友善是儿童必备的道德品格,对儿童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友善的词源、对象及其当代意义的分析,我们认为幼儿友善是出于内心的善意而表现出的与人、与自然亲近友好的态度及其行动。基于道德心理结构,幼儿友善包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四个心理成分。依据友善的行为过程,四个心理成分可被整合为认知、情境和行动三个要素。幼儿友善在对象延展机制上表现为以自爱为起点,以友爱为核心,以友善为扩展。幼儿时期的价值观学习在个体终身价值观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儿先天的道德本能以及幼儿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幼儿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幼儿友善价值观教育应在对话教育中增强友善认知,在关系体验中激发友善情感,在问题情境中磨砺友善意志,在一日生活中践行友善行为。 相似文献
37.
38.
吴贵春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51-53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友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友善思想的简单复制,而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弘扬友善价值观,需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使四者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9.
40.
陈传超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3
班主任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既然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重要,那么在如今时代,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班主任,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根据笔者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工作作风要正派班主任的工作作风要正派,即做到品德端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