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259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王雅平 《云梦学刊》2008,29(3):104-106
何其芳《休洗红》一诗几乎全由古诗词意象暗缀融合而成,这些意象形成诗歌的基本骨架,营造出新诗中最具古典美的意境与画面.同时,它们又被诗人重新激活,以古典内涵为原始依托,在诗人的语言场中生长出新的义项,表达着诗人的现代情感与体验.  相似文献   
22.
詹姆斯·C.斯科特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政治学与人类学教授,他以研究农民问题而著称,其有关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1976年)、《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1986年)、《支配与反抗的艺术:隐藏的文本》(1992年)。  相似文献   
23.
所谓的学生的“反抗期”,顾名思义就是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至5岁和12至15岁分别有两次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以这种逆反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反抗期。而这种反抗期主要指依赖和自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因为对立而造成的子女和父母、老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纠葛等。而我们所说的第一“反抗期”是指2至5岁幼儿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表现出什么事都要自己做,比如说,小孩子自己吃不好饭,大人帮助他,可他偏偏不肯,硬是要自己吃,你要是不让他做,这使得他就会大哭大闹。本来很听话,表现很乖的孩子一下子就失去控制和约束到了这个时期就会表现躁动不安,不听大人的话,自以为是,很顽皮倔强,执拗得很;而12至15岁处在青春期的我们管它叫做第二“反抗期”。  相似文献   
24.
文章从维多利亚时期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现实为切入点,分析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教师受到的来自男权社会及其代表者布莱庄园男主人的控制与压迫,以及她对于这种控制的反抗,并借助符号矩阵来进一步展示存在于控制与反抗的道德困境中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5.
影视潮流元素在电影作品中的运用不胜枚举,本文试图从具体的影视潮流元素在病痛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中的运用,比如中国黑帮老大大战僵尸群体,韩剧中绝症女主的浪漫爱情,宫廷剧中奴才的顺从等以及带来的新思考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26.
《弗兰肯斯坦》中女性形象丰富、寓意深刻,折射出这部作品所蕴藏的玛丽.雪莱极具洞察力的、极具远见性的女性观,其中包括对十九世纪初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的奴化与反抗意识以及对女性出路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7.
重庆今年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区县招生负责人称,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这些考生多数来自农村,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  相似文献   
28.
著名作家卡夫卡在长篇小说<城堡>中对女性做了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心理描写,粗略地分析了其中的几个女性角色的各自不同的命运以及造成此等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详尽叙述并讨论了女性问题.分析极为精确和深刻,同时作者也表明了自己对待女性的态度:在男性社会中,女性注定只能屈服于男性,接受社会强加给她们的角色和弱势身份,这种自我接受和放弃使得女性默默地忍受着男性的压迫和歧视,也放弃自我解放的希望.这不是某个女性的悲哀,而是这个集体的悲哀.  相似文献   
29.
采用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立足于已有的相关资料,并在对其研究、整理的基础上重返当时的文学现场,以探析《今天》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所面临的尴尬生存境遇,透视其在“文化反抗英雄”外衣下所隐藏的巨大焦虑.  相似文献   
30.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