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74篇 |
免费 | 73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3篇 |
劳动科学 | 29篇 |
民族学 | 41篇 |
人才学 | 27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891篇 |
理论方法论 | 174篇 |
综合类 | 1803篇 |
社会学 | 137篇 |
统计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166篇 |
2013年 | 154篇 |
2012年 | 187篇 |
2011年 | 238篇 |
2010年 | 216篇 |
2009年 | 196篇 |
2008年 | 232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82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42篇 |
2003年 | 120篇 |
2002年 | 150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吴肃然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69-75
刘林平在《反事实、控制变量和文本———对定性研究的反思》一文中指出,由于没有处理控制变量来解决反事实问题,以“诗性语言”和“个案研究方法”为特征的定性社会学研究存在着“根本性缺陷”。本文则认为,刘文对定性研究的批判意见一方面源于对某些关键概念的模糊界定,另一方面源于在特定的概念框架下所导致的循环论证。相对于定量研究来说,定性社会学研究并不具有较低的知识地位。 相似文献
92.
尹洁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生命伦理学更应该被看作是实践伦理学而非应用伦理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以一种演绎的模式将抽象理论或原则带入具体的生命伦理学问题的方法论。作为替代原则主义以及高级理论之演绎性应用的另外一种方案,殊案决疑得以突出个案特征与实践情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否定了理论的解释力甚至实践意义,毋宁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原则主义作为理论和方法自身的反思、修正与发展;这缘于道德直观与道德反思总是在辩证地互相调节和修正,而理论存在的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93.
徐旭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8-30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4.
张吉洋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95-198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的美学范畴也相应地产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荒诞.荒诞审美范畴在自身的逻辑演变和历史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逐渐成形,并经由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到文艺思潮最后上升为审美范畴.荒诞的审美范畴有自身独特审美品格特性,一方面非理性的内容,表现出的以恶心、孤独、焦虑为核心的现代情感构成了其内在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其以反形式、反美学、反艺术的现代审美特性丰富了荒诞范畴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95.
本文提出承包商全面索赔管理的概念,构建了全面索赔管理的基本框架,并通过案例说明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全面索赔管理借鉴PDCA循环以及博弈论原理,将索赔看做一个贯穿项目管理始终的过程,索赔活动不仅考虑承包商对业主的主动索赔,还考虑预防和应对业主的索赔。这一思想要求承包商用动态、全面的视角审视索赔管理,有利于加强全员索赔意识,提高索赔管理水平,为项目和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6.
高芙蓉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0-25
默顿认为,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规范结构。如果转换研究视角,从"追求真理"之认知规范与"造福人类"之社会规范的科学规范结构的元规范角度重新审视默顿的科学规范结构,就会发现,其普遍主义和无私利性因为都存在认知规范与社会规范的双重属性而与元规范的规定相矛盾。虽然默顿将创新性与谦逊作为新规范增添到科学规范结构中,但创新性可与公有性并列于认知性规范,谦逊属于心理学层次而不具有合理性。巴伯以理性精神和情感中立来补充默顿科学规范结构,只不过是原规范的一种不具有创新意义的变体;米特洛夫不加分析地依据默顿和巴伯的科学规范结构提出的一套规范与反规范也不具有合理性。依据普遍主义原则、倡导怀疑精神和科学公正的时代状况,将默顿科学规范结构修正为科学入口处的普遍主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评价中的公有性(或无私利性)和创新性,也许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7.
98.
丁姜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
英语词汇的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是词汇意义的两个重要意义关系。我们在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时,往往只注意它的外延意义,而忽略它的内涵深层意义。在此以词汇的外延意义为出发点,探讨词汇的内涵意义,并对内涵意义里的同涵词和反涵词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笔者认为,在进行词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词汇的内涵意义,以促使学生对词汇的深入理解,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9.
邓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9(8):129-134
本文认为传统刑法学说在研究诈骗罪的保护法益时,主要是分析了诈骗罪对象之“财产”的内核,而非诈骗罪所保护的“财产法益”的内核。本文认为,透过现行法秩序之反欺诈制度可知,诈骗罪所保护的财产法益是数额较大财产的安全,即行为人实施诈骗行为时被骗者能依据民法但却无法依据民法对自己较大数额财产进行自力救济。 相似文献
100.
姚公涛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54-61
罗布.格里耶实验小说中的“人”相对于“物”,总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似有似无的状态,解读实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竭力将“人物形象”从“物”的世界分离出来的过程,这种解读与人类进入20世纪后努力进行自我寻觅的社会情状是完全吻合的。小说表现出对故事情节性一定程度的拒绝。小说中环境描写既不为展示人物性格而存在,也不是反映生活画面、推动情节发展的因子,而是一个具有无比独立性的自在物,是“物”的展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