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3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83篇
管理学   510篇
劳动科学   22篇
民族学   164篇
人才学   90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3712篇
理论方法论   565篇
综合类   6283篇
社会学   430篇
统计学   85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87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388篇
  2014年   627篇
  2013年   591篇
  2012年   675篇
  2011年   793篇
  2010年   812篇
  2009年   707篇
  2008年   1179篇
  2007年   917篇
  2006年   621篇
  2005年   534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458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374篇
  2000年   254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论元一般指的是谓词联系的实体 (名物性成分 ) ,论元位置体现在句法结构上只有三个 ,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事实上 ,谓词的语义决定了论元的数目、论元的语义角色和分布位置 ,进而在句子结构中体现出来。在句子中 ,有些状语和补语位置也可以看作论元位置 ,只要该位置上的成分是谓词语义的强制性成分 ,那么 ,该成分也就是谓词的论元 ,它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就是论元位置。论元位置由原先的三个增容为现在的五个。  相似文献   
82.
五四时期 ,欧洲与亚洲之间、亚洲各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当时 ,调和东西文化是欧洲和亚洲许多学者的共同期待。在亚洲 ,反应最强烈的是印度、日本和中国。印度和日本学者的呼应大大刺激了中国思想界 ,促使部分中国学者极力想找到中国在世界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而欧洲思想界的波动 ,则成为中国文化调和论者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3.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互斥还是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设 《探求》2006,18(6):63-68
一般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观点冲突、意见对立和互不相容的两种主张。本文在对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基础上,通过对两种理论的论题、独立性、历史关系等几方面加以分析,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分别揭示了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创新活动作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能够持续推动经济增长。但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条件下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到底有多大,创新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如何,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经济增长和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创新活动对于经济增长短期内具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程度与长期影响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从长期看各种创新活动中基础研究能够实现对经济增长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5.
佛教思想是在与不少其他宗教哲学派别思想的相互影响和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虽然分为中观和瑜伽行两派,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对其他派别的态度也有类似点。《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思想实际上包含了般若中观理论的重要成分,是瑜伽行派论述佛教“空”观念的一种基本形式。《成唯识论》从佛教的唯识空观出发,对其他派别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涉及各派的核心思想,而批判的重点则是各派学说中的实有观念。通过对这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佛教与许多印度古代思想派别的基本理论差别。  相似文献   
86.
进化史观的传播,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后,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历史编撰学的重要课题。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系的历程中,出现了象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学隐》、《学变》等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做较为系统的分析,兼顾对其他用新观点写出的学术史著作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7.
新实践美学和实践美学的审美发生理论都是以哲学方法取代科学实证方法,消解了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都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以意识性的哲学概念为物质性的审美发生的原点;都将现代人类的知觉混同于动物的知觉,不能解释为审美所必需的形式知觉力的发生和作用.认知科学美学认为:审美发生要以人类智能的高水平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现代人类特有的形式知觉力的形成为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属性都依据这一条件而发生.  相似文献   
88.
《论语义疏》产生的原因与背景,既关乎六朝经学、学术的诸多情况,又与该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以及梁代的文教政策等密切相联。对之加以探讨,兼具学术史、思想史等多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89.
90.
建国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外交政策和策略等方面,表现了相当的一致性。在这些方面,后一代领导集体与前一代领导集体之间有着承继关系。当然,后一代领导集体也有新的重大的发展。其实,这种一致性衬托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形成了当代中国外交的传统。文章基于对50多年来中国外交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外交的四个基本特征,这就是外交原则和政策的一贯性、外交目标的双重性、外交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外交对象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