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25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取象"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语言"取象"是汉语的重要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了解和运用汉语的"取象"特点。汉字教学要与"取象"结合,汉字大多是形象或形象的组合,利用汉字的表意性帮助理解汉语的字义。词汇教学可以采用构词取象分析法、词义引申取象分析法等,培养汉语学习者理解和适应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进行语法教学要运用"取象"特点,体会和掌握汉语用具象表示抽象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62.
受魏晋玄学思潮影响,谢灵运在《山居赋序》中提出的"去饰取素"与其赋序中同时提到的"意实言表"、"遗迹索意"一样具有浓厚的玄学色彩,其内涵复杂微妙。总体风格上的"废张、左之艳辞"而取"朴素自然"是其表层含义;审美鉴赏上的"超越辞藻形式"而取"心境的素朴"是其深层含义。大谢归隐始宁而玄佛仙兼融的心灵世界又丰富了"去饰取素"的玄理内涵,也使《山居赋》的玄理指向有别于西晋以来的其他玄言赋。  相似文献   
63.
甲骨文和玛雅文字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象形字,但是两种文字的象形字在取象方式上存在差异。相比之下,甲骨文象形字取象内容更为广泛,分类更细致明确。作为文字孳乳演变基础的象形字其取向的差异体现了文字的社会功能,而社会功能的不同直接影响文字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4.
本文归纳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可能引起报表取数不正确的与损益类科目相关的会计事项,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处理方法并分析了各方法的利弊,详细说明了通过设置[科目方向控制]对损益类科目进行优化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集装箱码头堆场取箱时间窗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码头堆场是供装卸船舶存放集装箱的场所,同时也是向货主交接集装箱的地方.由于取箱车辆到达时间的不确定性,码头运营方需要在堆场进行大量的翻箱作业,消耗大量的劳动成本.首先对码头取箱时间窗优化机制进行了说明,构建了码头方补助金函数与车辆方的成本函数,获得了车辆方取箱的到达率函数,进而得到了码头方的翻箱次数公式.然后,描述了集...  相似文献   
66.
读《世说新语》,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性情飞动、风姿流雪、言语机辟、画笔巧拙,皆是可怀之物。但研究《世说新语》,它那灵动的机锋就变得左右逢源、无以捉摸,人物流转如同珠玉,爱不释手而难与细言。研究它的艺术特色,更是天地间探其潜脉,灵韵中求其神思,绝非易事。刘伟生先生《世说新语艺术研究》正是这样一本不容易的著作,其文字,  相似文献   
67.
儒家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资源,其政通人和、取财有道、修身为本、明于人伦、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8.
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诗歌是精炼的艺术、文学的精华,纯正文学趣味的培养需要从读诗入手。将诗歌语篇纳入语用学研究视野并建立诗学语用学这一交叉学科可以拓宽语用学和文体学的研究范围和层面。诗歌语言与自然语言本质上没有差异,它与作者和读者的心理乃至整个社会历史、思想文化的外部语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采用内观和外观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研究方法探究其动态而多维的语用目的。诗歌语篇的互动性可以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取效行为理论模式的建立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诗歌作品欣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69.
《文史哲》2021,(1):125-142+167
以"春秋"为"赤制"的汉儒史观,从对春秋五霸以来秦穆公到秦始皇历经四个半世纪经营所建秦朝之道统合法性及秦始皇成仙可能性的彻底否定,到汉儒竭其激情图其极致的宗教化"宣汉",到初期道教之继承,其史迹在汉墓图像和初期道经中可见不同程度的沉积遗存。东汉《老子中经》和曹魏《大道家令戒》等初期道教文献,同汉墓所见"泗水取鼎图""秦始皇见海神图""荆轲刺秦王图"等一起证明,秦始皇及其代表的秦朝,受到了汉儒的强烈贬斥乃至抹杀,谑号"驱除",目之"贱""贼"。道经所存老子言"吾越度秦、项不出,为汉出"、天师言(老子)"非但为胡不为秦,秦人不得真道",皆本自汉儒对待秦朝历史地位问题所施《春秋》笔法;相关汉墓画像正是老子化胡信仰背景下汉儒此等信仰之图像化表达。从西汉到东汉,儒生完成了从"过秦"到"删秦",从道德批判向宗教神学批判的转变,论定了"汉家尧后""代秦继周"及其"功君百王,荣镜宇宙"的至高圣统地位。由此可望揭示隐秘千年的东汉思想史与道教史图景。  相似文献   
70.
与"以禅喻诗"等类似,"以食喻诗"亦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重要批评策略。历代运用"以食喻诗"的学者不计其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的传统,其中苏轼和袁枚堪称集大成者。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食喻诗"衍生出了若干种批评形态,包括正喻式及反喻式的"以食喻诗","以食衡诗""以食别诗"等。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诗与食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着深层互通性,这为"以食喻诗"提供了基本的学理依据。"以食喻诗"存在具象化和抽象化两条逻辑理路,前者通过具体饮食的譬喻诗歌,后者则从饮食中提炼出"味"这一抽象、终极的概念,从而替代具象的饮食介入诗学批评,此种"以味喻诗"与"以食喻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