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2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115篇
管理学   374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225篇
人才学   10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03篇
理论方法论   402篇
综合类   4759篇
社会学   620篇
统计学   63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75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572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650篇
  2011年   740篇
  2010年   713篇
  2009年   586篇
  2008年   722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386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0 毫秒
81.
译者声音理论是研究译文叙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鲁迅小说的莱尔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中,存在着译者声音凸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副文本层面的导言和注释及文本内层面的译文叙事时态的偏离和原文含蓄信息的显化。这两个层面的译者声音显现不但阐明了译者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尽量传达了原文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拉近了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再现了原文的含义,对于该译本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80后”青年作家颜歌于201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我们家》,有意避开宏大严肃的命题,另辟蹊径以一种轻松调笑式的独到笔触,书写蜀地永安县城平乐镇一家人的喜忧日常,开辟了新生代作家乡土文学后家族书写的新范式。《我们家》中有三条突出的叙事线索,即“昼夜,厨房与爱”,分别代表时间、饮食和情欲,加上麻辣鲜香又生猛呛鼻的,带有郫县豆瓣气息的川味方言,共同建构了《我们家》的隐性叙事,从而把琐碎生活的真相完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3.
日本当代小说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作为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打动人心的奇幻构架,也源于小说的节奏、构思、氛围等都带有浓郁的音乐性。文章从音乐叙事的角度对《解忧杂货店》进行解读,首先,把小说的节奏类比乐章的节奏,从语言节奏和叙事速度方面来分析文本的音乐节奏;其次,把小说的结构类比音乐的曲式,从小说的插叙结构、分总结构以及空间叙事方面来体现结构的音乐性;最后,把小说的主题类比乐章的主旋律,从重复叙事中体现音乐旋律的反复,并探究小说主题的深层含义,以此拓宽小说的审美范围。  相似文献   
84.
《社科纵横》2016,(9):117-121
中世纪女巫艺术形象是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无论是丑陋的女巫,强健的老女巫,还是妖艳的年轻少女,这些形象都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惯常所见丑陋而又可怕的女巫形象体现了男权叙事对女性的丑恶化、妖魔化和欲望化。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现象,可以说是男权叙事话语下所塑造的"性异类"。当下流行的女巫文化(如女巫电影)于无形中仍在强化自中世纪而来的男权叙事。  相似文献   
85.
艾滋病的出现与蔓延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的道德偏向和伦理亏欠。阎连科、宋江鹏等作家在作品中揭示了艾滋病蔓延过程中的伦理缺失: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理念和医疗行业的失序;现代人重利轻义的道德观念和性自由意识的泛滥。通过对艾滋病及其患者遭遇的描述,作家希望唤起全社会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生命价值和健康权的关注。这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灾难降临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的忧患意识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86.
小说《红日》取自战争题材,具有史诗般的魅力。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红日》的创作包含着民族特殊时代及作者本人特有的激情,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都洋溢着浓列的情感。这些浓烈的情感给创作与审美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韩国青春偶像剧《雪之女王》作为一部爱情悲剧,深受很多年轻观众的喜爱。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它采用了"不定的内聚焦视角",设置了爱情实施者、爱情阻力与爱情助力的叙事结构,注重作品的季节因素、空间场景的搭建和场面的意境化传达,从而实现了对传统韩剧的继承与突破,也对我国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8.
【正】她出身梨园世家,5岁学艺,7岁登台,12岁公演,14岁已再上海滩声名鹊起。18岁那年,为了唱响京城,心高气傲的她选择了北上。她不知道,一场恋爱正在前方静静地等她。那个男子被一群人簇拥着,是临风的树,是海上的月。人生初相遇,擦肩而过,四目交汇,如电光石火,擦燃一段爱。那男子也看到了她,早在她登台试声时,他已在下面赞  相似文献   
89.
严冬赤脚走     
那一年冬天,我的失眠症十分严重,常常几天都睡不好半小时的觉.偶尔睡着了,扑窗而来的一缕微风或一声鸟叫、几声虫鸣,都会将我惊醒.连续失眠,使我年轻的身体明显垮了下来,神色憔悴,身体消瘦,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  相似文献   
90.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12,(3):96-103
“人力车夫”和“城市街景”,是《满韩处处》与《支那游记》之“中国叙事”的典型场景,其中对“污浊”“混沌”“无秩序”等负面元素的描述颇为醒目.不少文献资料证明,此种“中国像”并非特殊的个人记忆,而是东洋“他者”的某种共同记忆.在这类“中国叙事”结构的背后,作家对中国古老文明文化的憧憬想象与目睹现实的乖离、日中两国社会现状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作家对中国的负面感知;近代以来世界性的中国话语建构、特别是“东方主义”观念也参与其中,限制了作家理解亲近中国的内在欲望.“绅士”式的矜持和优越感令他们难以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完成对中国的深刻体悟;而近代帝国列强的殖民欲望、脱离文明驾驭的霸权强权方式,也深刻地嵌入在时代背景中,潜在地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